1995年7月,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刘淑贵,第一次踏上讲台。而今,她已在粉笔生涯中走过了17个春秋,可以说把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自己所爱的事业。这期间教学的妙趣、教育的艰辛与奉献后的收获,不断充实着她的生命,坚定着她的信仰,使她无怨无悔的爱着自己的教育,立足于三尺讲台,单纯、执著于为人师的快乐中,并乐此不疲。
植根课堂 启迪智慧
曾记得一位哲学家讲到:要想除掉荒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作为教师,要除掉学生心中的杂念,就必须播下美的种子。刘淑贵的语文课堂,就是播撒美丽,启迪智慧的园地。
她的课堂,是以打造“轻负、高效、快乐”为己任的生命化课堂。她采用多角度诵读法,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不同的美点。阅读教学中推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作文教学确立了“走进生活观察——激活创意写作——互批、自评式修改作品——佳作交流提升”四环节教学法。“放手课堂,快乐徜徉”成为她课堂的主旋律。2007年她的优质课《老王》获省级一等奖,2012年《伟大的悲剧》一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有月亮的晚上》获全国“第三届教坛新星杯”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她的初一第一堂语文课,是每一届学生最难忘的课堂。优美的画面,丰富美妙的诗词歌赋带学生步入美妙的语文世界,以经典的故事伴学生走进舌战群儒式的情节,将抽象的语文装扮的美丽而灵动,使语文课在学生心中变得有趣、有用、有智慧、有艺术,借此点燃学生对语文的爱恋。
播种爱心 收获幸福
“真情投入,用爱滋润学生心田”。十几年来,刘淑贵不知道为多少节假日不能回家的学生做过饭,不知道为多少生病的学生送过药送过饭。点点的爱心渗透,浓浓的师生情谊。
作为班主任,她懂得初二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变化最大的一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或厌学情况,针对这些,她善于抓住机会,举办一系列班会活动,如:《亲情,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活动,师生共同讲述“我与父母的故事”,感人而真实的故事,浓浓的亲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她更是适时引导,孩子们动笔写下了第一封最真情地向父母作出保证的书信;《畅谈我的未来不是梦》,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理智的认识和更坚定的追求。另外,她还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档案本》与学生沟通。一封封饱含真情的书信,激励着每一个孩子。 年复一年的真心付出,打动着学生,更感动着家长……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她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所带班级历届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无私播撒自己最真挚的爱,更收获着自己满满的幸福。是她对幸福的本真追求!
深入教研 立志育人
“用铅华洗尽望穿秋水的心灵,守望教育,捡拾文字,和我的学生一起徜徉于课堂,享受语文的快乐,收获简单的幸福。”这是刘淑贵坚守了十几年的座右铭。正是这份坚守,十几年来,坚持立足素质教育,钻研教材、教法,提高业务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辅导学生耐心细致,作业认真批改,贯彻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分层推进,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作为一名老教师,她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更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使教学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2010年5月顺利完成“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申报“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被顺利批准,并担任课题主持人;2010年12月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顺利结题并获优秀实验教师奖。
个人发展的同时,刘淑贵更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在市十九中首次成立以个人命名的学科工作室:“淑贵语文工作室”,开展丰富而具有实效的活动。她以个人的努力以及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年轻的教师,一次次交流使越来越多教师的心灵“苏醒”,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求索的路在脚下延伸,延伸,刘淑贵的梦想就在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
(冯善卿 房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