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去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教栏目录节目撷影
标签:
杂谈 |

录制现场,短暂休息,编导与主持人商量一些细节问题。

我对面的嘉宾,喝点水,润喉,休息片刻。

我身后的家变,主持人在告诉观众,发言的时候不要太长。

我对面的嘉宾,李宝臣老师。此牛人博览诗书,一般人辩不过他。我就是一般人。不过,节目现场,我们之间的交锋不多。也许因为话题不合适,不好产生火花。
题目:超前教育:成才之路还是拔苗助长?
参与嘉宾:
韩清林
刘丽萍
李宝臣
胡子宏
新闻背景:
讨论方向:
P1:幼升小,该不该上“衔接班”?
资料短片:
年初,教育部曾发布禁令,要求各地督察整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今后,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然而,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时不吃力,纷纷把孩子从幼儿园转到了民办的一些幼小衔接班。"禁令"的实行,反而给各种"幼升小"培训机构添了一把火。媒体调查显示,在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受访者中,有51.1%的受访者认为,“别人的孩子都在补课,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34%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学前班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有31.9%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早点接受教育,没有坏处”;有17.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小学课程紧,不补要跟不上”。另外,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不补课会显得比其他孩子差,会造成孩子自卑,不利成长”,以及“不补课,孩子的时间也浪费了”。
1、幼升小,该不该上“衔接班”?
2、幼升小类似教育火爆说明了什么?现行体制下,幼升小阶段,是否存在教育断层?幼小衔接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吗??
3、孩子潜能开发,是否越早越好?
P2:超前学习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资料:
今年5月13日,来自北京市的千余名小学生齐聚北京八中,赶考“神童班”,初试之后将有200名学生进入复试,50名学生进入最后一关“试读”,经过7天的全封闭考核,最终将有30名考生成为第19届“少儿班”学生。据了解,此前该校已培养出439名少年大学生,进入“少儿班”的孩子有望在4年的时间内完成8年的学业。近年来,报考八中少儿班的人数居高不下,均达到千人以上,2010年更是创下了1700人的纪录。
这样超前教育能够培养出神童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成长继续探讨。
1、争考神童班:天才之路还是揠苗助长?
2、超前教育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资料:
几乎每年高考过后,媒体上都会掀起一阵“神童”热,各种教育案例被广泛关注。去年中国最年轻博士、16岁神童张炘炀引起公众的关注。他10岁成为北航的本科生,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考上博士生,小小年纪有着让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耀眼光环,被人视为“最牛神童”。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他近来居然以完成毕业论文和博士答辩为要挟,逼迫父母为他在北京买车、购房、落户,其自私与冷漠引来了网友的一片非议和斥责。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被保送北京大学的13岁男孩鲍宇阳,一天能解许多超高难度数学题,但其任课老师把他称为一个“悲剧”。
3、神童教育,成功还是失败?超常教育该不该提倡?
P3:
资料:
今年6月份,教育部曾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指南》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其中关于幼儿学习认知的部分却引发热议,如“数学认知”规定,5至6岁的孩子只需会10以内加减法即可。而关于认字,《指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有家长称“要求太低了吧,按这说法孩子岂不都‘超前’了。”更有家长担心“如果按这样的标准,孩子能否进入好小学?”
该如何看待这个《指南》,这样一份“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现场调查:“5-6岁学龄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即可,作为家长的你认同吗?”
敢不敢按这样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吗?
2、现场大屏幕:指南内容中的争议点:
为什么这样的标准会引发巨大争议?究竟是指南提出的标准偏低还是家长的要求太高?
3、如何看待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成长,该不该遵循指南?
4、相比较,儿童发展指南弱化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反而强调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龄前,究竟培养什么更重要?
结束语: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输了整个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