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临终写下我们的名字
——深情怀念赵保生老师
◎高玉昆
早晨刚上班,接到同学革新的电话,说赵保生老师昨晚不在了。噩耗传来,我不禁唏嘘愕然,同时又痛感遗憾。因为就在前几天,赵老师因病去石家庄住院,我就因事未能赶往医院探望,后又听说病情有所好转已回柏乡老家,我正打算前往老家探望赵老师,可现在,赵老师却已撒手人寰了。
一个人的中学阶段是最令人难忘的,尤其是经常一起玩耍、结伴同窗的校友和对自己言传身教、关怀备至的老师,都是一生难以忘怀的。我和革新、学力、维锋都是很要好的同学,也都是赵保生老师的学生。赵老师是我们在柏乡中学求学期间共同的老师,像我们自己的亲人般的老师。
我们四个都是高考落榜后的复读生,在那个年代,落榜复读是很败兴的事,我们也常常被别人取笑和看不起。然而我们没有自暴自弃,正是在赵老师的亲切鼓励下,才鼓足了勇气重新回到校园,在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努力中继续复读。那个时候,老师们都不愿带复习班,都认为复习班学生大多不听话,学习差,最难管理。赵老师却“临危受命”,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
学校不大,本就那么几个老师,赵老师的影子还是经常看到的。他的办公室在校门口西侧的二层楼上,每次看到他都是在上课前准时地踏进校园,一双炯炯大眼,红彤脸膛,挺直着腰板,高昂着头颅,迈着矫健的步伐踏阶而上。那时候,同学们在课前或大课间都会在班级门口实验楼的阴凉里,三三两两地或站着,或坐着,或蹲着,眼睛一直瞅着学校门口,瞅着校园里的蛛丝马迹,同学和老师的一点点动静和变化,都不会逃过我们的眼睛。我们会对每位老师都有过评判和议论。赵老师在没有成为我们班主任之前,我们就猜测他是一位严师,是一位不苟言笑,严厉至极,说话直爽,不留情面的老师。然而,赵老师成为我们班主任之后,我们却改变了对赵老师的原有印象。
他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严师,他是教学有方,因材施教的典范。他担任班主任,还教授我们语文。他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早年曾在《河北文学》发表过诗歌。他教授我们语文,从来不按照课本上的教条,上课基本不带课本,带的都是课外读物,重在训练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他心中,阅读和写作本领提高了,语文整体知识就会得到提高。赵老师经常安排我收作文本,我的作文在那个时期就因为这个课代表的小小职位,却给我增添了压力,也带来了不竭动力。赵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公开表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不是每次作文都得优秀,如果碰到我的作文没有被判优秀时,我就在课下,悄悄地找到赵老师,请教并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就是在那间临着东街能听见小贩叫卖声的二层小楼的办公室里,我聆听赵老师对我作文方面的指教,使我在作文方面的成绩得到很大提高,甚至对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生受益匪浅。赵老师独特的作文教学法,吸引了班里的所有学生,就连平时对作文最头疼的学生也对作文产生兴趣。记得那年高考中,班里的语文平均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作文平均分数创历史纪录。
他不仅是一位严师,而且严中有爱,公允中正,对差劣生从不忽视轻视,反而更加关爱。就在赵老师的那间办公室里,不知有多少个学生尤其是差等生被请去一个个谈心、交心、指导、施教。赵老师对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把脉”,对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各科成绩都了如指掌,他从不歧视差等生、复读生,甚至关爱有加,对于优等生,他也不会经常“宠爱”,有时甚至还泼点“冷水”,使他们不会骄矜浮躁,变得更加扎实和勤奋,从而更加巩固自己的成绩。班里学习最差、最难管理的学生往往都是他经常热情帮助、悉心教导的对象。对那些普遍认同的调皮捣蛋、不可再造的学生,他却有着特殊的再造之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慈父般的关爱感化他们的心灵,以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激化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成为再造之才。
同学文斌3分之差高考落榜,因家庭困难,不愿复读,从而想放弃升学的机会,回家务农。赵老师听说后,就骑着自行车,亲自找到文斌家,给他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当了解到文斌姊妹多,家里确实困难时,便当场答应靠给自己来办,无论如何得让文斌上学。赵老师随后又蹬着车子回到学校,径直走进校长办公室,当场要求给文斌免除学费,可校长说一个免了还有第二个,都找怎么办?赵老师当场又表态,咱们办学校为了啥?可不能耽误一个大学生啊,我保证文斌明年准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如果考不上,学费就从我工资里扣除。赵老师立了“军令状”,校长也没得办法,最后也只得应允了,文斌如愿地回到了校园,经过复读后来金榜题名。赵老师生前经常提起这个事,他说不管学生有多大困难,只要有考上大学的希望就不能放弃,我们做老师的能使多大劲使多大劲,尽力帮助他,至于以后成材与否先不说,起码不会后悔!
每年春节,我们几个同学除了自己走亲访友之外,一件雷打不动的事就是要去赵老师那里拜年。起初是革新和学力倡议的,后来我们因工作各奔东西,难得一次团圆,而去赵老师家拜年倒成了我们难得的团圆机会了。赵老师很是热情,我们每次去了,全家人忙个不停,张罗着煎烹炸炒,摆上一大桌子菜,每次赵老师都会在我们的祝福声中高兴地喝上几杯,我们几个更是不觉生疏,高高兴兴地跟赵老师的两个儿子称兄道弟地一起喝个痛快!后来随着赵老师年事增高,我们约定依然去行拜年之礼,不再在赵老师家吃午饭,一是减少麻烦,二是也为了给赵老师一家人团圆留出空间,让赵老师也能睡个好午觉。
去年10月,赵老师打来电话说孙女近视眼想做个手术,要我咨询一下眼科医院,我联系好后第二天,赵老师带着孙女便来了,我陪着赵老师孙女各个科室不停地咨询、诊断,赵老师放心不下,也跟着我们上下楼梯跑来跑去,他偶尔呼吸局促,腿脚略显吃力,可精神尚好,身体并无大碍。给孙女排定手术日期后,他便要走,我却执意留下赵老师吃顿饭。赵老师觉得也没什么要紧事,便答应了我。还不到饭点,我领着赵老师到我办公室里小坐了一会,他便跟其他几个在邢台工作的学生一一打了电话,互致问候。中午,赵老师喊来了两个学生一同就餐,席间我们说说笑笑,欢乐祥和。下午临别时,赵老师在我耳旁说,既然选择了文联这个部门,就要坚持不断地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出来,将来要靠作品说话。赵老师的诤言时时萦绕耳畔,始终激励着我前行。可世事难料,命运无常,才隔了半年多,赵老师却被哮喘无情地夺走了生命,那次见面也成了永别。
赵老师在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示意儿子赵健取来纸和笔,强撑着力气,颤抖着双手写下了十来个学生的名字,其中就有我们四个。在赵老师生命最后时刻,他还清醒地记着自己的学生,也许是他迫不及待地期望这些学生马上来到自己的身边,能再见最后一面。也许是他早已料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托自己的家人转告这些学生,他们的老师走了,这张纸笺便成了最后的一封恋恋不舍的告别书信。赵老师一生桃李满园,弟子无数,可他偏偏就写下了我们这几个学生的名字……
当赵老师儿子将那张纸递到我手上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看到了歪歪斜斜的自己的名字,那颤抖的笔迹凝结着赵老师对我们无尽的牵挂和思念,昭示着我们几个普通学生在一位普通老师心中的独特地位,师徒如父子啊!这平凡质朴的师生情感在赵老师人生最后时刻却表现得如此悲怆和感伤,如此伟大而醇厚!……
赵老师,我们来了,你的为之骄傲的学生们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2012年7月4日晚,雨中,清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