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越沉重,越精彩
标签:
杂谈 |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e01a38971332191554fb9618.jpg
《金陵十三钗》:越沉重,越精彩
胡子宏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剧,还有相关的文字讲述,我都看过不少。这一次,《金陵十三钗》令我看得愈加胸闷,甚至喘不过气来。我知道那些屠杀、那些强奸在屏幕上都是假的,但我们这个民族,大凡成年人,都对日本有一种仇恨情结。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至少在我们这一代,对日本人的仇恨,一生难以消除。
闭眼一想,《金陵十三钗》沉重得难以喘息,到底表现在哪些镜头呢?刺刀下的杀戮?邪恶的奸淫?炮火中的冲锋?偌多的镜头,我们其实都知道。但张艺谋拍出了新意,他既迎合了国际上对电影评价的视角,又呼应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体现出张艺谋式的精明。张艺谋的电影,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情节上,总是显得很凝重。《金陵十三钗》则沉重到压抑,沉重到让观众难以释怀。甚至,沉重到勾起70多年的民族仇恨。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觉得《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满城尽带黄金甲》应该属于烂片了。
想想看,每一部史诗般的影片,都会把一段情节拴在历史上,反映出历史的凝重。《拯救大兵瑞嗯》《辛德勒的名单》《唐山大地震》等,个中情节,都让观众内心沉重乃至压抑。徐克的武打片不沉重,但它们都是用来娱乐的,打杀一回后,电影完了,娱乐也就完了。《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电影,不是娱乐的,是让你思考的。至少你会想,假如你成了玉墨,你是那群“婊子”的一员,你有这种民族气节吗?你会直面死亡吗?
那些秦淮河边卖笑的女人,乍开始并没用给观众很好的印象。电影情节先抑后扬——随着情节展开,以玉墨为首的艳女们,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及至后来,她们要代替女学生赴死,那种正义凛然的骨气,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那群教会的女学生逃命了,但烟尘女子们的命运呢?还有,那个教堂里小男孩,会经受怎样的结局呢?影片没有交待,但观众心里放不下。我们明知道这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是,民族大义、民族仇恨、凶狠的杀戮,怎么也不会是假的。如果中日再来一场战争,这部电影就是冲锋前的动员令。
毫无疑问,谋女郎倪妮,将会在巩俐和章子怡之后,成为叱咤影坛的新秀。论相貌,倪妮没有巩俐的丰腴,没有章子怡的妖娆,但倪妮的清纯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张艺谋提供的平台上,一夜成名。看了《金陵十三钗》,你不能不喜欢上玉墨。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先是凸显出“婊子”的玩世不恭,又显示出同仇敌忾的民族大义。那种视死如归的骨气,由一个柔弱女子言行上表现出来,令观众吃惊,同时又感人肺腑。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个民族,如果连妓女们都表现出如此的气节,这该是何等动人的情节啊。
关于那一队中国军人,他们全军覆没的情景也是令男人们血脉喷张的。许多年来,我们都被灌输了国民党军队不抵抗的观念,实际上,两军实力的差异,才是南京沦落的原因。血肉横飞,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烧杀奸淫,一幕幕残忍凶暴的镜头,像吹气球一样,把我们的内心充斥进难以表达的愤懑。佟大为饰演的英俊军人,让人减轻了观影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就整个电影情节中,军人的浴血杀敌,也许只是缓和一下影片的节奏。如果屏幕上总是烧杀抢掠,没有一点对侵略者的抵抗,观众从心理上,可能会不买账吧。
专做殡葬生意的老外,美国人约翰先是被观众不看好。瞧瞧美国人那种好色的嘴脸,看见中国美女玉墨,就赤裸裸地想上床,恶心死了。但是,在死亡面前,约翰挺身而出,敢于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拯救十几个女学生。哎呀,这才是真男人。美国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其实并不为中国广大观众熟知。他远远不如史泰龙在中国的影响力,何况,中国人更喜欢周润发成龙李连杰。但是《金陵十三钗》,一下子让贝尔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中,他从此开始走进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观众视野。
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感觉,但肯定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内心的沉重和压抑。这是电影的魅力的体现。我没有流泪,但我知道肯定会有不少观众流泪。如果一部电影,让观众的心无法释怀,念念不忘,这部电影当然是成功的。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将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澳大利亚战争特效团队和美国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14个躲在教堂里的教会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一小队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调包计。该片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于2011年12月15日全国上映,当天入围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