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外衣下的商业演出:演讲家邹越在忽悠些什么

(2011-09-05 18:19:03)
标签:

杂谈

又是激情慷慨的歇斯底里,又是学生和家长的感恩拥抱,又是指手划脚的挥斥方遒。演讲家邹越来邢台了,给三中的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演讲。

 

 不要告诉我,邹越的演讲多么好。在此之前,我在视频上看的视频多了。孩子们含泪跟父母拥抱,大人孩子被他忽悠得成了木偶。想当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礼堂里,邹越的师傅李燕杰也把我们忽悠得晕头转向。李燕杰滔滔不绝地演讲,他能在时间段内的最后几秒钟圆满完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可把我们这些小孩子忽悠蒙了。

 

现在,他的徒弟邹越又来忽悠了我们邢台的学生。本文无意褒贬三中举办的此次活动。不过,邹越的演讲在赢得满堂喝彩的时候,也被人强烈质疑。在邹越的台下,孩子们被忽悠得“内牛满面”,邹越一发令,家长和孩子就拥抱。而在演讲场的一侧,冷静的师生们看出了其中的一些猫腻。下面我分析一下邹越是怎么忽悠的。

 

第一、那些爱国理论,实际上是发挥自己的口才,学生们佩服的不是那种能力,而是他那滔滔不绝的口才。他说,人首先要爱祖国,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有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也就永远也不会成长。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哎呀,大家看啊,这种话简直是真理外衣下的废话。讲这种理论,老师们比你强多了。

 

记住,邹越的很多激情澎湃的话,其实就是真理的废话。等于“饿了就要吃饭”。就像一个故事,某个演讲家朗诵菜单也能把场下的观众惹出泪水来,邹越的高明不是在演讲的内容,而是语言口才的发挥。

 

 第二:道德强迫下的学生和家长拥抱。在公众场合,家长与学生的拥抱,会显得难为情。但是,邹越极力地渲染父母对孩子的抚养的恩情,按步骤要求家长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他屡次声称: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没什么难堪的。要求大家鼓起勇气来,去促成家长与孩子的拥抱。

 

你看啊,邹越极力地强调亲情之恩,很快营造了一个气场,好像不拥抱家长,孩子们就不感恩父母。当多数孩子拥抱家长的时候,那些脸面单薄的孩子就有了从众心理,于是,一次场面恢弘的大拥抱就形成了。此时,没人不拥抱,假如你不拥抱,就是不感恩父母。

 

 第三,你不冷静,就容易陷入那种气场,被他忽悠了。其实,邹越突出的是语言表达,而不是内容上的感染。他营造了一种极为渲染观众感情的气场,你跟着他的演讲脉络,慢慢地就会遇到一种感动。这种感动,你平时也会有。譬如,他演讲的一些故事,我们都听到过,但是许多动人的小故事聚集在一起,对听众而言,就积少成多,成为一种大感动。你不是为他的演讲而感动,而是唤醒了以前内心里积累的感动。

 

他的师傅李燕杰对我们演讲的时候,我们也感动,但是很快,我们也就忘记了他那些真理性的废话。例如,祖国啊,妈妈。这样的话,他一表演,感情充沛,我们就流泪。可是,我们要是自己喊叫这么一句,就好像成了傻瓜。

 

     第四、商业就是商业,演讲得再好,也是卖艺而已。不要把邹越看得多么神圣,他其实就是一场演出。他不是德育老师,否则不会出现下面的内容——当然最大的败笔还是在最后,当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当孩子们在地上坐了两个半小时,演讲也终于到了尾声。感谢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律师,是他独家赞助了这次演讲活动。但接下去的一幕,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先是报告团随从让参加互动的家长去买邹教授的书和光盘,再就是宣布所有买光盘的家长,都可以获得价值480元的“某某美容院”的美容卡一张。一场道德的演讲,一场弘扬无私的道德教育,最终却以商业的私利收场,这是一种反讽,还是一种滑稽?

 

   附旁听者王老师的文章——演讲家邹越的局限http://blog.eduol.cn/user1/3355/archives/2007/352780.html

 

927日下午, “让生命充满爱”大型激情励志演讲报告会在外国语学校举行。近三千名师生聆听了这场激情似火、精彩纷呈的演讲会。

在邹越教授演讲的过程中,我几度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邹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青年演讲家,是共和国演讲家李燕杰的第六个弟子,匈牙利罗兰大学华语的客座教授。名头不可谓不响,网上搜索,邹教授的这场演讲,横扫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哭声震天,网络上随处可见眼泪和震撼。
  对于“让生命充满爱”这个大主题,邹教授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四个角度,将“爱”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说,人首先要爱祖国,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有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也就永远也不会成长。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接着,是谈爱老师。学生都被感动了,自发地去拥抱老师,然后是谈爱父母,孩子们当众对父母下跪。最后是爱自己。所谓爱自己,就是要给自己立一个计划,不能虚度年华。

邹越教授最后说,没有听过这一场报告的家长,他们一定终生遗憾,我们的老师则认为这一场报告,能够赶得上一年的班会。我认为此话不假,报告的影响确实很大,效果很好。但正因为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促使我认真地思考,这一场全国巡回演讲中的所有细节,我竟然感到了这场演讲有不少局限。

 

局限一:功利化。

 

在教育孩子要爱父母的同时。邹教授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是很多有钱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他们说,哪怕孩子将来门门都考零分,他们也觉得值。因为他们拥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同学。由此出发,邹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一定要尊敬和爱护同学的家长,因为他们都是我们最好的资源,五年、十年后,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关系网,很容易就可以帮我们搞定工作,解决我们一生的难题。

难道我们不应该尊敬同学的父母吗?难道我们尊敬同学的父母就非得把他们当作什么资源吗?如果这样,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父母,他们不是我们所谓的资源,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尊敬他们了呢?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自然要爱同学的爸妈,这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为什么要把一种常态的感情,作为一种投资呢?这种庸俗化的教育方法,让我很不舒服。这和几年前,湖南株洲的那个老师,鼓惑学生“好好读书,就能挣大钱,娶美女”如出一辙。就此,我又想起了苏北某所学校,在校园里悬挂着两双鞋子,一双是明瓦亮的皮鞋,一双是粗糙不堪的草鞋。旁边的标语是——读好书穿皮鞋,不读书穿草鞋。据说教育效果极佳。但这只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形象表达而已。

教育,永远不能仅仅用教育效果来衡量!“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教育上永远是一种巨大的谬误。

 

局限二:庸俗化

 

在演讲过程中,邹教授还以自身事例,告诉孩子们要永远怀有一份感恩之心。

有一天,邹教授开着汽车带着女儿从某处经过,看到一个民工推着三轮车,拼命的上一个高坡,他很吃力。邹教授要求女儿和他一道去帮他,女儿非常不乐意,说:“我为什么要帮他?他那么脏!” 邹教授告诉我们,那一刻,他感到很失望,女儿的成绩很优异,但却失去了最起码的同情心和善良,那么,所谓的优秀又是从何谈起呢?但最终女儿还是拗不过自己,父女一道下了汽车,帮助那个民工把汽车推上坡。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民工竟然什么也没有说,低着头蹬着车就走了。

女儿来劲了,说,“你看,你看,我早说了,这些民工,什么素质,竟然连一声谢谢也没有。”

邹教授就此引导学生一定要学会感恩,一定要学会说“谢谢”。他说,为什么那个民工,到今天仍然蹬着三轮车,很可能因为他没有学会说“谢谢”,因为不会感恩,所以,没有人愿意帮他,他也只有贫困下去。

呜呼,当民工看到光鲜的邹教授和女儿从汽车里走出来,而且居然帮助他推车,我敢断言,这个民工一定感动到了极点,震撼到了极点,受宠若惊到了极点。他内心的波澜绝不比我们听这一场报告少,但或许是感动过度,或许是不好意思,或许是感到一声谢谢实在太轻,他只是没有说那两个字而已。我们怎么能就此断言,他不会感恩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

我以为帮助别人是我们的一种需要,是我们道德的一种发酵。帮助别人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并进而感觉到做人的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高尚我们自己啊!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千万不要被浅薄的施恩和感恩的想法所左右。受助的人,除了学会感恩,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学会帮助别人,把这一份爱的温暖传递下去。我以为这才是最伟大的一种感恩。
    印度圣雄甘地身上的一个故事,发人深省。曾经有一次,甘地看见一只毒蝎子掉进水中,在水中拼命的挣扎,甘地身边没有任何东西,于是,就伸出手来捞它。毒蝎子狠狠的蛰了他一下,在巨大的疼痛中,毒蝎子又掉进水中,甘地又伸手去救,毒蝎子又蛰他……身边的人终于看不下去了。说,它那么蛰你,你为什么还要去救它?甘地的回答是,蛰人是它的本性,而救人是我的本性啊。

我们帮助别人只是我们的一种需要,我们的一种本性,为什么还要管帮助别人之后,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呢?

 

三、虚假化

 

我越来越趋向于真实,哪怕这种真实是怎样的不堪,能够真实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做人的姿态。任何虚假的东西都让我厌恶,哪怕这种虚假带着一种耀眼的光环。

邹教授在讲演的过程中,就犯了几个这样的错误。比如,他渲染那个非洲的黑人运动员,最后,用指甲爬完100多米的路,然后,向着祖国喊话,然后死了。到今天奥运金牌的背面,还都印有这个黑人男孩奔跑的形象。这个故事我不止一次看到,震撼力十足,但邹教授说他用指甲爬完100多米这个细节,却明显失去了真实,这也使得故事震撼人心的力量消失大半。

还有邹教授自己的经历,那个时候,他们全家被下放到东北牡丹江,天气很冷,父亲为了自己保暖,脱下棉袄包住自己的脚,后来父亲就得了严重的风湿病,终身痛苦不堪。感动人则感动人矣,但一次受冻,就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似乎也不符合病理。特别在他赞美我们人民教师的时候,我先是流下了动情的泪水,那个用生命挡住汽车的殷雪梅,那个在癌症晚期上完最后一课的大谅山老师……但当他说到,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有多少老师每天晚上批改你们作业到凌晨两点……听到这里,我突然感到难堪,我为教师的奉献精神感动,但我厌恶任何给教师脸上贴金的行为,因为,任何一种夸大都是对真实的伤害。

 

四、商业化

 

当然最大的败笔还是在最后,当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当孩子们在地上坐了两个半小时,演讲也终于到了尾声。感谢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律师,是他独家赞助了这次演讲活动。但接下去的一幕,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先是报告团随从让参加互动的家长去买邹教授的书和光盘,再就是宣布所有买光盘的家长,都可以获得价值480元的“某某美容院”的美容卡一张。一场道德的演讲,一场弘扬无私的道德教育,最终却以商业的私利收场,这是一种反讽,还是一种滑稽?

当我们在感谢邹教授带来心灵风暴的同时,也一定要剔除内在的糟粕。但我们仍然感谢,不是感谢邹教授的精彩演讲,而是感谢他唤醒了我们内心中的某种沉睡,然后,深深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