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二代?”怎么教育孩子——《都市女报》再论《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2010-12-29 14:28:14)
标签:

杂谈

 
“平二代?”怎么教育孩子——《都市女报》再论《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爸妈的理想成了孩子的负担

“平二代”除了刻苦别无选择?

记者 马淑君
    近日,一篇平实的《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博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引发了强烈关注,折射出众多家长现实的心理处境,也延伸出名人个性育儿方式、赏识教育等不同教育方式的碰撞,以及对现今应试教育的各方讨论。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 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
    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做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的女儿其实留学不留学无所谓,他的家产和影响,足可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溢。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倡导的就是对学业的刻苦和严谨。你刻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
    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 那就是渴望着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 胡子宏
胡子宏 PK 郑渊洁
    近日,《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这篇博文在网上掀起了热议,博客作者胡子宏对郑渊洁的育子方法提出质疑,他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作为一个“平二代”,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对此,郑渊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生儿子时仍是工人,我原来也不是‘郑渊洁’。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儿子,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他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他认为,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加以影响和引导,“你叫孩子成功,那你先成功给孩子看,让他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效仿。所以,关键还靠父母的示范和奋斗。”
    郑渊洁对家长的如此“高要求”引起了热议,有的家长认为他说得对,“家长确实不应该自己不努力,却坐在一旁指挥孩子刻苦学习”;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错过了很多机遇,“成功很多时候靠运气和机遇,人到中年一般很难翻身了,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1.会不会把年轻时没实现的理想,让孩子来帮自己实现?
    杨文(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我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因此把我的意志也强加给他。按照马斯洛理论,人有五大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需求自然不同,如果把我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这又不是他所感兴趣的,那么他便不会感到被尊重,更谈不上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这样,我的愿望就成了孩子的负担,我就是一个自私的家长。
    杨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不会,如果家长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管孩子遗传了家长多少特质,但不管是天赋还是兴趣,不可能和家长完全一致,所以,家长的理想,孩子未必感兴趣。如果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毫无乐趣可言的负担。而且,家长和孩子所在的时代完全不同,中间差了一二十年,如果把自己当年的理想“移植”给孩子,就是让孩子活在历史的阴影里,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2.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杨文:“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的最好”是我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我认为,不一定进了牛津、剑桥才算是人生的成功,只要孩子能适应社会,有益社会,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发展,能够对社会有用,就是人生的成功。只要是孩子的选择,只要他开心,那么将来他无论是艺术家、军人还是工人,我都会尊重他的选择。
    杨清: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学了多少个兴趣班,能否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我觉得这是异化的标准,考上好大学,未必等于孩子一生幸福,名牌大学毕业的孩子照样有走上邪路,有走极端的。而且,人生没有成功与否这一说,不能说不符合“成功”标准的人生就没有价值,只要孩子一生过得快乐,人生就是完满的。我对孩子的期待很简单,他要为人正派,人际关系良好;他要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能对社会有用;最重要的,他要活得开心。
    3.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家长是不是就用不着努力了?
    杨清:逼着孩子去学画,当一个画家的母亲比自己拼搏成为一个画家更有价值?我觉得这是一个谬论。实现理想,没有早与晚的区别,谁规定人过40就不能实现理想了?子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挤时间、花精力去实现的理想,就一定要逼着孩子去学吗?孩子也有自己的压力和生活啊。如果家长都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什么认定孩子有能力实现呢?何况这样做,在带给孩子压力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理想的权利。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是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而是自己努力去实现它,给孩子做榜样,告诉他,在爸爸妈妈这个年龄都能为梦想努力,他更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杨文:我觉得家长的理想和孩子的理想是两条平行线,互不影响。
我有我的路,孩子有孩子的路
    杨女士是一民营企业的高管,每天工作非常忙碌,尽管每天工作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但她和老公在家娱乐的时间很少,只要有空,就会在书房里看书学习。杨女士说,其实她工作和学习这么努力并不完全是为了给女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她说:“家长的愿望应该自己去实现,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好了。不客气地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他们是对自己理想没完成的责任逃避或紧纠不放的心理。”
我们没戏了,希望孩子有出息
    周女士的儿子现在读高二,她认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合理的,“但若不寄希望于孩子,又觉得太假了。人总有梦想吧,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已很难再翻身了,而且上升的空间也很少,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活得比我们精彩。”
    周女士很认同胡子宏的观点,“那些说对孩子没愿望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本来就很棒,像李开复的女儿那样,她本来就很优秀了,所以李开复才会写信让她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对分数不用太看重。但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要重视分数的,毕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用钢琴梦绑架孩子,很后悔
“琴棋书画,样样都会”是许多少女的梦想,顾女士年轻时也不例外,“但我们那个年代物质上不宽裕,我没有机会学钢琴,所以女儿小的时候我就让她去学钢琴和舞蹈,算是实现我未竟的理想吧。”
    不过顾女士后来也反思了,她觉得强求女儿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对女儿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太自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去打造。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不能强加干涉,我们只能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孩子,让她自己去选择。我们不强求她多成功,只要快乐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