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邢台十中“磨刀背”式的班级管理改革
(2010-12-06 13:56:29)
标签:
杂谈 |
很久以前,我就记住一句经典的话——不磨刀背即捷径。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做什么事情,其实并没什么捷径,知道什么是刀刃,什么是刀背,把功夫放到刀刃上,磨刀的时候不要磨刀背,这就是做事的正确方向。
今天,我在晚报上读了一篇报道《中学生当上办公室主任》,乍见很好奇,捧读一番,才知道,邢台市十中搞了班级管理的改革。其中,使我觉得啼笑皆非的是以下内容——
记者赶到市十中时,正赶上学校政教安排工作。走进会议室,记者很惊奇地看到,到会的不是班主任,而是各班学生代表。上面学校教师安排着工作,下面学生认真做着记录。
原来,在市十中,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等传统班干部名称都已经消失了。学校按照学校的科室结构,在各班也成立相应的科室,班委会变身“机关部室”,中学生也能当“办公室主任”。2个“副班主任”、6个“主任”外,还设有副主任、课代表、小组组长等职务,大大小小20多个。在该校初一207班,全班48个人,班干部占了近一半。
“班里日常工作都是学生们自己安排,他们都挺操心儿的。”班主任老师薛伟介绍,“我们班现在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大到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小到饮水机、一盆花,都有专人负责。”
“这样能增强他们沟通、协作的能力。”薛老师打趣说,“班主任以前凡事都得操心,现在可轻松多了。”
读了以上内容,我心里压抑得想吐。假如我的孩子在这样的班级,我立刻要求孩子转学。俺孩子跟这样的学校耗不起。为什么呢,俺孩子不是来学管理的,而是来学知识的。
我不知道记者赶到十中的时候,孩子们开会是在什么时间。好端端的上课时间,却要让孩子管理班级,哇,这是何道理呢?一个班级有一半是领导,那剩下的另一半担任什么呢?这不是划分出典型的弱势群体吗?
我们初中的家长都知道,孩子上了初中,由以前的两三科,增加到七八科,学习量增加了,很多孩子做作业要到深夜。我不知道,十中这种所谓的班级管理的改革,能给孩子的学业增加多少促进。孩子参与班级的管理,连个饮水机都有人管理,教师省事了,可是,孩子的作业时间保证了吗?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非常非常重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非常非常重要。可是,我们把孩子送到任何一个中学,首要的目的,就是想让你这个学校,把我们的孩子送到更好的中学,换言之,我们的孩子去你们学校,是升学去了,不是锻炼管理能力去了。如果参与班级管理,参与饮水机的管理,能使俺们孩子中考时多考几分,俺也就认了,但是,这种貌似花哨的改革,能提高俺们孩子的分数吗?鬼才相信呢。
因此,我更愿意把这个报道,视为十中进行外在形象的一种宣传,或者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假如这种所谓的班级管理改革,长此以往,那就让教育界内部人士笑话了。27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有过班长轮流当,班级轮流管理的做法。说实话,十中的这种方法,老师们都会想到。这其实是一种弱智的所谓改革。
真正的名声,不是什么改革,而是升学率。即使你改革,一切也都要围绕着升学率而进行。一把菜刀,最好的功能在刀刃上,你不把刀刃磨得锋利些,却把刀背装饰得无比辉煌,难道就算一把好刀吗?
表面上看,教育的功能是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压力如此强大的环境中,学校必须知道自己是干嘛吃的——你要出升学率和尖子生,而不是让孩子去搞什么管理。
任何对升学率没促进作用的改革,都是家长反对的。类似十中这种“磨刀背”的作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半年以后,中考即将来临,如果你十中在中考中,没多少升学率,没几个学生超过540分,你再进行改革,也是无能的表现。家长就不愿意把学生送到你的学校。
记住,任何没有升学率的学校,都是在糟蹋学生的未来。
学生干部职务社会化,记者探访市十中班级管理改革
中学生当上“办公室主任”
■学生直接参加“校务会” ■全班48名学生20多个“官”
本报记者 籍方瑞 谢龙
学生直接参加“校务会”
记者赶到市十中时,正赶上学校政教安排工作。走进会议室,记者很惊奇地看到,到会的不是班主任,而是各班学生代表。上面学校教师安排着工作,下面学生认真做着记录。
“学校工作直接告诉学生?”面对记者的疑问,该校办公室主任马献锋笑着说,“这些学生可是各班的‘政教处主任’,工作当然布置给他们了。”
原来,在市十中,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等传统班干部名称都已经消失了。学校按照学校的科室结构,在各班也成立相应的科室,班委会变身“机关部室”,中学生也能当“办公室主任”。
48名学生20多个“官”
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班干部数量的变化更让记者吃惊。
2个“副班主任”、6个“主任”外,还设有副主任、课代表、小组组长等职务,大大小小20多个。在该校初一207班,全班48个人,班干部占了近一半。
“班里日常工作都是学生们自己安排,他们都挺操心儿的。”班主任老师薛伟介绍,“我们班现在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大到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小到饮水机、一盆花,都有专人负责。”
“这样能增强他们沟通、协作的能力。”薛老师打趣说,“班主任以前凡事都得操心,现在可轻松多了。”
班主任老师变“懒”了
班里的事都让学生管了,那老师呢?“老师当然就变‘懒’了呗。”马主任给记者看了一份老师的论文,名称就叫《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懒班主任”》。
大扫除,学生安排得妥妥帖帖;班级图书,小管理员整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开家长会,都是“副班主任”和各“主任”组织的……在这篇文章里,初一203班班主任朱丽娟用生动的例子反映老师“偷懒”后同学们的勤快。
“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充满了成长气息。学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这是朱老师对这次班级管理改革的感受。
校方:为培养学生责任感
“现在全班一半的学生成了班干部,以后孩子不拿成绩当作竞争、对比的标准,而是互相攀比着谁的官大,这可怎么办?”对待这种改革,有的家长也不无担心。
“当班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要不然别的同学肯定会不服管的。”205班副班主任王宁同学说。在采访的几名同学中,他们都表示,有官职后比以前要努力不少,要以身作则,“要有个当官的样子”。
“这样做的初衷就是想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与其说这是一个官衔,倒不如理解为这是给学生的一个服务岗位。”韩书记说,“这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还在不断地摸索当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