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晓方的《外科医生》

(2009-08-16 12:51:43)
标签:

杂谈

继续读书。14号读的是王晓方2009年3月出版的《外科医生》。小说写的是,一个农家子弟考上医科大学,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就业后,遇到了事业和感情上的系列漩涡。如果让我给这本书打分的话,我给他打50分。

 

这是王晓方系列小说中,不甚成功的一部。小说编造得有些离奇,故事情节貌似曲折,但没有悬念。可见,在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群中,最近时期,好像没有谁能比得上海岩。

 

王晓方还是写官场比较熟练。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官场上沉浸了那么多年,熟谙官场的很多内幕和潜规则。一旦他写自己在内心已经千锤百炼的题材,想造假都不能。看得出,王晓方写《外科医生》还是翻阅了不少医学书籍的,至少,他要知道系列的神经外科的知识,这样写出来才不露怯。只是,王晓方没有写出高潮来。

 

为什么没有写出高潮来呢?因为没有人物性格的碰撞,没有大是大非的冲突。譬如,围绕着患者生命的取舍,主人公要付出代价维系自己的良心安宁。譬如,围绕感情的纠纷,主人公要,拿出果敢的勇气,证明自己的追求,等等。因此,小说的整体情节,没有高潮,好像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叙述而已。这种结构,实际上还不如《驻京办主任》那样诱人呢?因为大家读《驻京办主任》,阅读的思绪还在等待着,主任最后的命运,市长、书记、常务副市长等人,是否在官场上完成属于自己的跌宕。

 

《外科医生》是以“我”的人称写的。其实就写法而言,似乎与阎真的《沧浪之水》的谋划思路一致。但是,王晓方写小说,总是在讲述上出现一些使我不怎么赞成的问题。譬如,小说是以“我”的口气写的,那么在情节的讲述上,就最好不要出现“我”的视野以外的事件。这样以来,读者的阅读思路和个体感受,就把自己幻化为“我”。而一旦出现“我”以外的情节,读者的阅读思绪,立刻就改变了。就很难与作者的情绪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旁观者清”的审视,如此一来,情节就不感人了。

 

盛名之下的王晓方,推出了一部不怎么成熟的小说。语言上也不够优美。结构上还是照搬了“驻京办”特色。这部小说,我不喜欢。

 

嘿嘿,不喜欢归不喜欢,让我写这样的小说,未必能写出来。读他的小说,我在想,我同样在一个庸碌的机关里呆了20年,我能写怎么样的小说呢?表面上一部小说很随便,但是要掌握很多实际资料。小说如撒尿,长篇小说如撒长尿。没有喝足足够的水,尿撒起来,就不那么通便。

 

我绝对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只是没人给出版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