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看左老师谈作文

(2008-06-13 09:28:10)
标签:

文化

 

今天牛城晚报刊登了副刊编辑左建协老师的文章《遣万千豪壮,上一己笔端》,左老师对高考作文的认识,言中了高考作文的技巧和规律。如果你家里有考生,如果你的孩子即将面临着升学考试,请拜读一下左老师的大作。

 

遣万千豪壮,上一己笔端
本报作文版编辑左建协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点出人意外,但决不难写。

  按照往年的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总是被高考所回避。但今年恰恰相反,就在你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出现了,这确实有点反常。早些时候,我辅导高三学生作文,曾明确指出要积累这次抗震救灾的素材,高考时肯定能用上,但始终没敢给大家出这类的题目。现在想来,今年出这种题目又非常正常。高考作文的一个出题原则,就是让你猜不着。你看,它不是正好利用人们的上述心理,打了你一个措手不及吗?这种反常中显然有正常。即便从出题角度讲,也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如果再加上关注现实、热爱祖国、培养人文情怀等因素,就更不能对它说三道四了。

  说它不难写,是因为这次大地震,“震得”太大了。它既是对整个中国的一次大摧残,也是对每个人的一次精神大洗礼。全国人民英勇卓绝,以钢铁意志加血肉之躯和强大的大自然英勇对阵,使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在这种特殊的较量中,尽放光辉。再经过各种媒体的广泛传播,感动了每个中国人,感动了全世界。毫无疑问,她也为考生作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情动因、思考空间和丰富素材。应该说,除了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数人,没有人会对此无动于衷、无话可说。

  当然,仅仅有此还无法写出好作文。生活实际常常大相径庭,有时感动点太多、材料太多,反而令人更加无从下手。这就涉及到定题和炼意了。单讲材料,这次太多了,可以说,从中央到各级、从大人到孩子、从军队到地方,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是伟大的诗篇,动人的歌曲。其中许多人、许多事,都具有深刻性、典型性,有的不需要润色,本身就熠熠生辉。但是,这些材料毕竟是客观的,已为全体考生所共有。你看到了,别人也能抓住。如果每个人都不加选择,胡乱按一个别人说过的老话题,或是把这些材料复述一遍,或者简单拼凑一通,写出来的文章势必雷同,难分高低,甚至跟新闻报道小异大同。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运用作文基本功的首要法则:化大为小,把宽变窄,确定自己的主题和立意——即根据自己对这次堪称人类壮举的深切体验,融进自己对生存观、生死观等一些根本问题的长期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和见解来。而这次抗震救灾,因亘古未有,因惨烈无比,因波澜壮阔,因震撼人心,其中的任意一点,都光辉灿烂。比如老师救学生、父母救孩子、孩子救孩子、解放军救老百姓、白衣天使救伤病员、全国人民大支援、志愿者无私奉献等等,只要挖掘,都能从人性之光、民族之魂、做人之本等许多方面,得出深刻的主题来。有人说,今年的题目容易撞车,实际是没看清:历年的作文大考,深浅之分、新旧之别、优劣之差,首先要在主题和立意上见高低。这个“制高点”占领了,下面就是一马平川了。至于材料,有的是,稍加梳理,再安排好结构,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样讲,当然还是太大。说具体些,写记叙文要抓住好人物、好事例,营造出具体情境,描绘出生动情节,把它们蕴含的生活真谛展示出来,做到以真感人,以情动人。其中,能占优势的写法是镜头组接,如能精选几个典型画面(场面),施以自己情感的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最易写出上品。反之,只知笼统叙述,一味概括诉说,行文干巴枯燥,甚至搞成人物罗列和事迹综合,就只能沦为下品。写议论文在于着眼现实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采撷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和成功事例加以对照和印证,揭示出一些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有深度、有思考的东西来;这时,特别要防止光说大话、讲老话、喊口号。再者,这次抗震救灾的题材很适合写抒情文章和诗歌,但前者要防止空洞、直抒直议之通病,后者要避免过于理性、以文充诗、大话连篇之弊端。还有,无论哪种文体,都要讲究构思,努力写出点新颖和巧妙之处。若能如此,便可多拿几分。

  最后再次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无论平时训练,还是高考应试,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还是苦练基本功。只要掌握了“主题(立意)+材料+结构+表现”这四大技巧,就能一通百通,不管出什么样的题目,都不在话下。而一味依靠“背范文、记素材、编故事、加名言、堆词语”取胜的想法和做法,统统都是歪门邪道,不仅无济于事,还会适得其反。凡是为人师长和辅导作文者,切莫以此误人子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