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在扬州日报27日发表,消息传到文友网,结果一位叫一冰的文友,提出了商榷。他的帖子的标题是: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与胡子宏兄商榷。
全文如下: 今天看到胡子宏兄的《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一稿,颇有感触。但也有点小想法,不吐不快——
从大的方向来讲,胡兄的观点是对的;但从我等写手的利益来讲,写这类文字无异于同室操戈,砸自己饭碗。众所周知,现在写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如果自己再干自己一刀,自己再挑自己的刺,那就更糟糕了。其实谁都知道大道理,但是在现实面前,大家更是要生活,更得要弄钱,再说,连纯文学都堕落得难以担当文学的使命,小品文更不足以承受文学之重,何况小品文的兴盛并不是没原因的,有需要,更有很多也是高智慧、高艺术性的结晶。
说这话是有些私心的,我是从去年开始学写小品文的,但小品文并非我的主业。我的主业还是故事和小说。我也非常欣赏胡子宏兄的优美文字,这里不敢批评胡兄什么,而是想呼吁写手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少写或不写那些自己折腾自己的文字,等我们有了实力,再干大事无妨。
如果我的话不对,请胡兄原谅!
应该说,一冰的口气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褒贬之处,但是后面跟帖的人却开始口出不逊了.个别人的发现,沾染着明显的个人成见.令人觉得有些贻笑大方.于是我写了一个应对的文字.
标题是: 同室操戈,何曾相煎?毋庸商榷,发表就是硬道理:关于鸡汤类散文的游戏
先说句题外的话,文友网最近一些日子,速度奇慢,老是打不开,是我的电脑有问题呢,还是幽默斑竹的设置有问题呢。挺郁闷的。
言归正题。没有想到,这几日没有来,“冰山上的来客”(下称冰兄)与我来了次商榷。《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一文,吸引了家里人如此广泛的关注,出乎意料。我分析了一下,27日凌晨一点,小渔把我的文章糊到了家里,然后冰兄在几个小说后又与我来了次商榷。次日,小路勇与小盆子在上午有分别下帖子,对我的《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进行了分析。无庸多言,感谢大家对此文的评论,褒贬是买主,文章写出来,不怕的是争论,怕的是鸦雀无声。在“文友”中混,收朵鲜花或挨一板砖,都是正常的。
对此文,做以下的几点说明。希望大家别进行什么争论了,把自己的稿子写好,多挣点稿费供老婆孩子五一节消费就足够了。
A、此文就是一稿多投了。工人日报发表后,扬州日报也发了。谢谢小渔的转帖,否则我还不知道这个稿子在扬州日报发表呢。这个稿子在网络上引起了比较多的转载,一些网迷的分析也是仁智相见。马国福先生说此稿是一稿多投,此言确实。假如大家都不多投,那么幽默斑竹的作品管理大师就卖不出去了。假如马先生至今报纸了一稿专投的优良作风,那么我对他保持足够的敬意。但是我还是要一稿多投,除非是约稿。
B、看文章,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有些人会觉得胡子揭出了这类文字的写作奥妙而觉得不舒服,也许,有些初写者会恍然大悟出这类东西的写作门道——哇,原来这类的东西这样好写啊。无论是鸡汤还是鸭子汤,还是我的这类《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硬道理。
弟兄姐妹们,不管你们是赞同我,还是斥责我,让我们都永远牢记:文章能够发表出来就是硬道理。发表出来,就说明编辑认可了你的东西,而且或多或少的稿费到手了。
此外,我现在也写散文,但是正在努力摆脱两块砖硬摞的模式。无论是不是鸡汤,发表就是硬道理,发表了就有营养。不管别的。
C、我为什么写这类文章呢?从主观上,觉得一些故事牵个道理,写法太生硬了。就象两块砖头硬摞在一起。故事显得生硬,道理显得肤浅。读多了这样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了。类似的感受,家里的文友在帖子中也有提到的。从客观上讲,这类的稿子,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不是那么好发了。我的信箱至今还有写手把稿子误投过来,从那些稿子来看,鸡汤熬得太腥气,味道不好。信手就写了这个稿子后,我还觉得这个文章没有新意呢?因为03年我就写过《励志书籍废话多》,去年写过《一种庸俗的写作和阅读》,说的是同一个调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D、从市场的角度讲,大凡是歌功颂德的文字,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发表。对某种现象的褒贬,只要言之有物,就会得到编辑的青睐。因此,最近一阶段,我着意写了些批评性的文章。《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尽管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还是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先不说文章是不是得到大家的喜欢,但就文章出笼与市场的结合而言,希望对各位有些提醒。
下面是桂林日报的刘春老师的来信,请大家参考:胡子宏先生好,多年以来一直收到你的作品,谢谢。我们最需要的是批评性的书评,或者至少是半表扬半批评的书评,不喜欢那种“表扬稿”。因此,我很喜欢你的《天瓢是一锅夹生饭》这样的文章,请把电子文本发给我。我尽快用。以后有类似文章,欢迎发过来。
桂林日报书评版欢迎赐来“批评性书评” ——对于国内书评的现状,读者、学术界、创作界还有出版界都是不太满意的。人们常常抱怨,多数书评没有公信力,往往只说好话,不作批评,和广告没有什么两样,而少数通篇谀词的文章在客观性、公正性上甚至比广告还不如,“不是广告,胜似广告”。因此,我特别欢迎欢迎批评性书评,但要申明,批评不是为了打击异己、人身攻击,不是为了展示勇气、哗众取宠,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是为某种公共价值而发。
在来稿的内容上,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思考现实问题,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更加关注那些其影响能够辐射到其他学科乃至一般公众的学术文化著作;更加关注那些具有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更加关注那些购阅者众因而对社会影响特别巨大的畅销图书,另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有缘分享各位专家的见解,我们恳请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充分考虑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习惯。
来稿请控制在1500字以内。 (注:以上这些话摘自《中华读书报》,也是桂林日报对书评来稿的要求。欢迎广泛转贴。)
E、瞧人家周华诚先生说得很到位:胡也就是一俗人而已。要说创新,这篇东西也是没有创新的,一是议题是旧的,很多人已经说过了;二是写得也不好。所以,这也是一挣挣稿费的文字而已(他自己同时写鸡汤就是例证。)文友见了这一文,更没必要跳起来。文友网里,浮躁者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是真正喜欢写字,那么胡说的是不错的,你会有同感,不必跳;如果你只是为挣稿费,就更不必跳,何不用这时间再写一篇,用事实(鸡汤稿子)再多挣点银子呢?
无论你写什么,只要能够发表,不管是什么汤,都是营养。同样写鸡汤文章,刘燕敏就写得很耐读,我们很多人去跟风,但是跟不上人家,无他,技不如人而已。
文友中有好多聪明的,为什么不趁机写些反驳的文章投到工人日报和扬州日报呢?标题可以是《鸡汤类散文游戏的游戏》,你把我的观点批驳一回,这样的文章好发表,名利双收。以前就有人写过反驳的文章,批评我的《一种庸俗的写作和阅读》,挺有深度的。
F、美国文侠说的很好:“文友们不必太脆弱,如果表现得惶惶不安,那只说明自己底气不足,怪不得胡子宏。胡子宏GG不是著名大作家,更不是报纸的编辑,他的一家之言影响并不大,只是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机会。”瞧瞧吧,还是人家来自国外的朋友见多识广啊。至于个别人用板砖拍得不是地方,也没有必要责怪,谁愿意怎么骂那就怎么骂。我写这个文章,本来就是对事不对人,假如有人对号入座,只能怪自己心量不宽了。
G、这正是:
拙作小文泄天机,
有人喜欢有人批;
是褒是贬都欣喜,
欢欢乐乐过五一。
全文如下: 今天看到胡子宏兄的《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一稿,颇有感触。但也有点小想法,不吐不快——
从大的方向来讲,胡兄的观点是对的;但从我等写手的利益来讲,写这类文字无异于同室操戈,砸自己饭碗。众所周知,现在写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如果自己再干自己一刀,自己再挑自己的刺,那就更糟糕了。其实谁都知道大道理,但是在现实面前,大家更是要生活,更得要弄钱,再说,连纯文学都堕落得难以担当文学的使命,小品文更不足以承受文学之重,何况小品文的兴盛并不是没原因的,有需要,更有很多也是高智慧、高艺术性的结晶。
说这话是有些私心的,我是从去年开始学写小品文的,但小品文并非我的主业。我的主业还是故事和小说。我也非常欣赏胡子宏兄的优美文字,这里不敢批评胡兄什么,而是想呼吁写手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少写或不写那些自己折腾自己的文字,等我们有了实力,再干大事无妨。
如果我的话不对,请胡兄原谅!
应该说,一冰的口气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褒贬之处,但是后面跟帖的人却开始口出不逊了.个别人的发现,沾染着明显的个人成见.令人觉得有些贻笑大方.于是我写了一个应对的文字.
标题是: 同室操戈,何曾相煎?毋庸商榷,发表就是硬道理:关于鸡汤类散文的游戏
先说句题外的话,文友网最近一些日子,速度奇慢,老是打不开,是我的电脑有问题呢,还是幽默斑竹的设置有问题呢。挺郁闷的。
言归正题。没有想到,这几日没有来,“冰山上的来客”(下称冰兄)与我来了次商榷。《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一文,吸引了家里人如此广泛的关注,出乎意料。我分析了一下,27日凌晨一点,小渔把我的文章糊到了家里,然后冰兄在几个小说后又与我来了次商榷。次日,小路勇与小盆子在上午有分别下帖子,对我的《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进行了分析。无庸多言,感谢大家对此文的评论,褒贬是买主,文章写出来,不怕的是争论,怕的是鸦雀无声。在“文友”中混,收朵鲜花或挨一板砖,都是正常的。
对此文,做以下的几点说明。希望大家别进行什么争论了,把自己的稿子写好,多挣点稿费供老婆孩子五一节消费就足够了。
A、此文就是一稿多投了。工人日报发表后,扬州日报也发了。谢谢小渔的转帖,否则我还不知道这个稿子在扬州日报发表呢。这个稿子在网络上引起了比较多的转载,一些网迷的分析也是仁智相见。马国福先生说此稿是一稿多投,此言确实。假如大家都不多投,那么幽默斑竹的作品管理大师就卖不出去了。假如马先生至今报纸了一稿专投的优良作风,那么我对他保持足够的敬意。但是我还是要一稿多投,除非是约稿。
B、看文章,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有些人会觉得胡子揭出了这类文字的写作奥妙而觉得不舒服,也许,有些初写者会恍然大悟出这类东西的写作门道——哇,原来这类的东西这样好写啊。无论是鸡汤还是鸭子汤,还是我的这类《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硬道理。
弟兄姐妹们,不管你们是赞同我,还是斥责我,让我们都永远牢记:文章能够发表出来就是硬道理。发表出来,就说明编辑认可了你的东西,而且或多或少的稿费到手了。
此外,我现在也写散文,但是正在努力摆脱两块砖硬摞的模式。无论是不是鸡汤,发表就是硬道理,发表了就有营养。不管别的。
C、我为什么写这类文章呢?从主观上,觉得一些故事牵个道理,写法太生硬了。就象两块砖头硬摞在一起。故事显得生硬,道理显得肤浅。读多了这样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了。类似的感受,家里的文友在帖子中也有提到的。从客观上讲,这类的稿子,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不是那么好发了。我的信箱至今还有写手把稿子误投过来,从那些稿子来看,鸡汤熬得太腥气,味道不好。信手就写了这个稿子后,我还觉得这个文章没有新意呢?因为03年我就写过《励志书籍废话多》,去年写过《一种庸俗的写作和阅读》,说的是同一个调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D、从市场的角度讲,大凡是歌功颂德的文字,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发表。对某种现象的褒贬,只要言之有物,就会得到编辑的青睐。因此,最近一阶段,我着意写了些批评性的文章。《鸡汤类散文的文字游戏》尽管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还是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先不说文章是不是得到大家的喜欢,但就文章出笼与市场的结合而言,希望对各位有些提醒。
下面是桂林日报的刘春老师的来信,请大家参考:胡子宏先生好,多年以来一直收到你的作品,谢谢。我们最需要的是批评性的书评,或者至少是半表扬半批评的书评,不喜欢那种“表扬稿”。因此,我很喜欢你的《天瓢是一锅夹生饭》这样的文章,请把电子文本发给我。我尽快用。以后有类似文章,欢迎发过来。
桂林日报书评版欢迎赐来“批评性书评” ——对于国内书评的现状,读者、学术界、创作界还有出版界都是不太满意的。人们常常抱怨,多数书评没有公信力,往往只说好话,不作批评,和广告没有什么两样,而少数通篇谀词的文章在客观性、公正性上甚至比广告还不如,“不是广告,胜似广告”。因此,我特别欢迎欢迎批评性书评,但要申明,批评不是为了打击异己、人身攻击,不是为了展示勇气、哗众取宠,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是为某种公共价值而发。
在来稿的内容上,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思考现实问题,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更加关注那些其影响能够辐射到其他学科乃至一般公众的学术文化著作;更加关注那些具有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更加关注那些购阅者众因而对社会影响特别巨大的畅销图书,另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有缘分享各位专家的见解,我们恳请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充分考虑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习惯。
来稿请控制在1500字以内。 (注:以上这些话摘自《中华读书报》,也是桂林日报对书评来稿的要求。欢迎广泛转贴。)
E、瞧人家周华诚先生说得很到位:胡也就是一俗人而已。要说创新,这篇东西也是没有创新的,一是议题是旧的,很多人已经说过了;二是写得也不好。所以,这也是一挣挣稿费的文字而已(他自己同时写鸡汤就是例证。)文友见了这一文,更没必要跳起来。文友网里,浮躁者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是真正喜欢写字,那么胡说的是不错的,你会有同感,不必跳;如果你只是为挣稿费,就更不必跳,何不用这时间再写一篇,用事实(鸡汤稿子)再多挣点银子呢?
无论你写什么,只要能够发表,不管是什么汤,都是营养。同样写鸡汤文章,刘燕敏就写得很耐读,我们很多人去跟风,但是跟不上人家,无他,技不如人而已。
文友中有好多聪明的,为什么不趁机写些反驳的文章投到工人日报和扬州日报呢?标题可以是《鸡汤类散文游戏的游戏》,你把我的观点批驳一回,这样的文章好发表,名利双收。以前就有人写过反驳的文章,批评我的《一种庸俗的写作和阅读》,挺有深度的。
F、美国文侠说的很好:“文友们不必太脆弱,如果表现得惶惶不安,那只说明自己底气不足,怪不得胡子宏。胡子宏GG不是著名大作家,更不是报纸的编辑,他的一家之言影响并不大,只是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机会。”瞧瞧吧,还是人家来自国外的朋友见多识广啊。至于个别人用板砖拍得不是地方,也没有必要责怪,谁愿意怎么骂那就怎么骂。我写这个文章,本来就是对事不对人,假如有人对号入座,只能怪自己心量不宽了。
G、这正是:
拙作小文泄天机,
有人喜欢有人批;
是褒是贬都欣喜,
欢欢乐乐过五一。
文章引用自:http://www.wenyou.cn/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23&topic=27538&sh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