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味道图画书》传递爱的正能量和不简单的儿童哲学绘本《爱思考的艾伯特》

分类: 亲子阅读绘本书评 |
@耕林童书馆 出品的图书,一直是我家2孩子的最爱。@喆爸摄影 拍摄图片。
早上好,又一个周五了。最近似乎很忙,连着出差了2趟,在外奔波。老公在家照顾2孩子,离开孩子外出,最惦记的还是孩子。或许这就是当妈妈的人,不管自己走多远,永远惦记着孩子。在四川的时候,当老公打电话来说,二宝不睡觉,哭了一个小时了。然后从电话里传来了二宝嗷嗷的哭声,我是心都碎了。这就是爱,父母惦记孩子,孩子小都离不开父母。这就是爱,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就是爱,爱的味道。今天给大家推荐2套绘本,分别是:《爱的味道图画书》和《爱思考的艾伯特》,内容简介分别如下:
1,《会说话的玩具》:明蒂和妈妈去商场给弟弟挑选礼物,她竟神奇地发现了一只会说话的玩具熊猫,他还有名字,叫廷克!他们一起交谈玩耍,很快就成了最好的伙伴,可是……他是作为小弟弟的生日礼物被买下的,妈妈准备要把他包起来了。明蒂好想把他留给自己啊,廷克是她最好的朋友,而且要是成了弟弟的礼物,指不定要被折磨成什么样儿。她找遍了房间,想找到一件能替换廷克充当礼物的东西,但妈妈都说不行,最后还是把廷克包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啊?还有一个晚上,她能及时想出解救廷克的办法吗?
媒体推荐:“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和朗读的书,它将成为像廷克一样的,真正的朋友。” ——《星期日泰晤士报》
2,《学着样子跟我做》:沿着小路,蹦蹦跳跳,学着样子跟我做!穿过树丛,转个圈圈,学着样子跟我做!…… 这个游戏可真好玩儿,一个人接一个人,跟着前面的那个人做一样的动作。小狗小猫小鸡小鸭小兔子小猪小羊都跑来凑热闹,一起加入了游戏。可是……“哇——呜!”一只老虎也说要加入这个游戏,哎呀,这可怎么办啊?啊哈,有一个绝妙的计划……埃玛?奇切斯特?克拉克借由一个童年游戏创作出了这首富有节奏感的喧闹歌谣,充满智慧,魅力十足。她的书一向能带给人快乐,相信这本书也一定会让喜欢她的读者满意。
媒体推荐:
“令人陶醉!”——《幼儿教育》
“可爱而美好!”——《每日电讯报》
“无法抗拒!”——《书商》
3,《威尔和斯奎尔》:当威尔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当斯奎尔还是个松鼠宝宝的时候,他们相遇了。哦,这是命中的相遇,他们从心里明白,他们需要对方,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他们一同成长:一起长高、一起玩耍、一起吃好吃的、一起睡觉……友情一天天不断加深。不过,他们的父母可不赞成,总是想办法不让他们在一起,起初一切当然都不起作用啦,可是,有一天威尔的父母给了他一个惊喜,而这个惊喜对威尔和斯奎尔来说完全是一个大大的考验,他们竟然因此闹翻了。这次,难道他们真的不当朋友了吗?
媒体推荐:
在艾玛?奇切斯特?克拉克众多有趣的儿童书中,这本书以其风趣、优雅和可口而独树一帜。——昆廷?布莱克
4,《神奇先生祖迪》:每一个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同样,他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情感,传递的爱的讯息,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正能量”。神奇先生祖迪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传递温暖和爱的使者,他会经常出门寻找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帮助别人之前,他会先试探对方的善心以及先让对方来帮助帮助他。这天,他遇上了泰勒夫人和她的两个孩子露西和山姆,他们一家看上去需要帮助。他会如何帮助他们呢?当每个人都需要一点儿帮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你的态度,决定会有什么样的回馈!真心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媒体推荐: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一个祖迪先生……
光明而温暖的绘画……
梦想的原料。”
——《英国卫报》
5,《小狗派博》:派博是一只服从、善良的狗狗,他谨记着妈妈的嘱咐:要服从你的主人,过马路的时候要先往两边看,要帮助处于危险中的人。可不幸的是,他被凶恶的琼斯先生买走了。他凶狠地命令“好好照顾”讨厌的兔子们,善良的派博却以为是好好照顾兔子们。盛怒的琼斯先生吓跑了派博,他独自来到了一个喧闹的大城市。他的谦恭、安静和勇气在这个大城市里会得到更好的赏识吗?他会得到他应该有的善待吗?
媒体推荐:
“一个令人愉快的故事,搭配迷人的插图。”——英国《独立报》
6,《我还要》:比利是个“小贪心鬼”,什么东西都想要更多!要再玩一次捉迷藏,要再一个故事,再来一碗冰淇淋,所以,当妈妈说“已经够了!”的时候,他生气地决定离家出走,跟他的朋友狮子一起,去一个不管他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地方,那儿是“更多王国”。他要了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却突然明白了什么。这个故事会让人看出《野兽出没的地方》的影子,只是没有那么多奇幻的野兽。
媒体推荐:
“极好的插画,享受这场大冒险吧。奇切斯特?克拉克的用色简直是个奇迹。”——《独立日报》
7,《毛毛虫的梦》: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也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属于两只毛毛虫的童话。拂晓时分,微风轻扬。野草丛中,两朵花翩然起舞。她们在枝叶间藏着一个秘密——毛毛虫的卵。两只毛毛虫一起出生,一只有条纹,一只纯素色。她们是姐妹,她们期盼着有一天,一同成为蝴蝶。日复一日,她们一同成长,她们一同做梦,梦见她们变成了蝴蝶。当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她们安然入眠……然而,大自然却做着另一个梦,为她们另有安排……毛毛虫的梦很美,大自然的梦也很美,只是曲调不同罢了。
媒体推荐:
“托尼罗斯的插画透着俏皮,而威利斯的文字简洁、优美……”——《时代周刊》
8,《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晴朗的天气,真该跑跑跳跳玩个痛快,可只有狗狗小不点儿自己一个,只能呆在小房子里啃骨头,好无聊。哗啦啦,突然下起雨,小不点儿闷头闷脑睡着了。咚咚咚,小黄猫跑过来,想找个暖和和的地方,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咚咚咚,老浣熊走过来,想找个暖和和的地方,再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咚咚咚,灰松鼠跳过来,冠蓝鸦飞过来,小花蛇爬过来……再再再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终于,大家都舒舒服服地睡着了。可……扑嗒扑嗒,突然全都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这则小故事的情节,是不是似曾相识,乌克兰民间故事《手套》就有类似的架构。故事不但有节奏感,文字有韵律和跳动感,在巧设的情节之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惊喜感!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爱思考的小男孩——艾伯特。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似乎有点儿不同。生活中,他总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然后自己去思考,并尝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故事,从儿童的眼光讲述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又是一个被困在家里的下雨天,艾伯特已经做完了所有事。现在,他开始思考关于大……更大……更更大……更更更大的问题!他开始着手准备一段哲学旅程,带他去到宇宙的最远端……
2,《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上学时间,游戏时间,晚饭时间,睡觉时间——艾伯特的世界运转得太快了。够了!艾伯特停下了一切,要等做好准备再去进行。可是他能做到吗?
3,《我到底是大还是小?》:有时候,艾伯特感觉自己很大,比飞机还要大;有时候又感觉自己很小,比花朵还小。当他尝试着想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时,他有了更大的发现!
4,《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下雪了,艾伯特迫不及待地要出去玩,可是他厌倦了打雪仗、堆雪人,而要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人们都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可是雪花远远看上去好像都一样,它们真有那么多种不同样子吗?一场新的思考又展开了……
《爱的味道图画书》之前耕林出过第一辑,那时候还没有二宝,我就和喆喆读,应该是写过博文分享的。大家可以在我的博文亲子阅读分类里找找。现在这套爱的味道图画书,延续了第一辑爱的味道,图画很美,故事很感人,传递爱的正能量。《爱思考的艾伯特》是一套不错的哲学书,原来哲学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通过故事,让孩子培养孩子的哲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推荐的图书,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但是你可以通过我的文字介绍,了解图书。选择适合你孩子的图书才是最好的,如果你喜欢让孩子阅读,希望能帮助到你。
--------------------------------------------------------------------------------------------------
《爱的味道图画书》(英美最受欢迎的图画书作家;传递爱的“正能量”;值得父母借鉴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耕林童书馆出品)
英美最受欢迎的图画书作家,曾获“鹅妈妈”奖,凯特?格林纳威金奖提名。
作品简洁大气、充满童心,并有值得父母借鉴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
故事中充满了满满的爱的正能量。
孩子成长路上应具备的美好品质,善良、宽容、原谅、助人为乐、付出等等,都会通过故事潜移默化给孩子,非常适合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
爱的味道是什么?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好像不那么容易。就像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善良”“付出”这些词语背后的涵义,我们都要好好琢磨一下,更何况是孩子了。家长给孩子讲道理很容易陷入说教,不好让孩子接受,这时,绘本就是最好的方式,用故事讲述一个晦涩难懂的道理。而当父母拥孩子入怀,手拿着一本绘本,认真地看着他们,用心地讲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时,他们一定能体会到爱的味道!
这套绘本共8本,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爱的“正能量”。有的故事幽默好玩儿,有的故事充满诗意,有的故事温暖贴心。语言生动,充满跳跃的律动。非常适合父母给孩子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木心先生1989年在纽约给旅美的陈丹青等一些艺术家们上文学课,在他第一讲开始,说了这则寓言:
在万国交界处有一片森林,林中有一猎人定居,起木屋,仅能容纳一人、一枪。有一年冬,狂风暴雨的黑夜,有人焦急敲门。开门,一位老太太迷路了,求躲雨。才安顿,又有人敲门,启,一对小孩,迎进来。顷刻门又响,启,一位将军出战迷路,带着数十个兵,于是迎进来……再有人来,是西班牙公主,携众多车马……都要躲雨。雨终夜,屋里有笑有唱,天亮了,雨止了,众人离去。
这则寓言说的什么意思呢?只要心意诚,神祗就大,智慧就大。
《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的故事和木心讲的那则寓言,有着相同的故事和情节,只是人物换了,核未变。我想,作者是不是也熟知这则寓言?不得而知,反正类似的图画书还有,如乌克兰民间故事《手套》讲的都是类似的故事,那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如此受绘本作家喜欢呢?
埃玛?奇切斯特?克拉克(Emma Chichester Clark)
埃玛?奇切斯特?克拉克是蓝袋鼠系列的创作者,1992年获得鹅妈妈奖,并获得凯特?格林纳威金奖提名。她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切尔西艺术学院,后又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学习,师从于英国第一位儿童桂冠诗人、著名插画大师昆廷?布莱克。
珍妮.威利斯(Jeanne Willis)
英国著名的童书女作家,从五岁开始写作,迄今已出版了一百五十多种图书。作品曾获得惠特布雷德童书奖年度最佳童书提名、红房子儿童图书奖、设菲尔德儿童图书奖和斯马尔蒂斯儿童读物银奖。其中,《池塘里的小魔乖》获得了2008年度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学龄前儿童图书奖。珍妮非常热爱大自然。你能想象吗?她的婚礼是在伦敦动物园举行的!目前珍妮和她的两个孩子住在伦敦北部,家里还有两只猫、一只兔子、九十九只蝌蚪和一只“小魔乖”。
托尼?罗斯(Tony Ross)
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和作家,曾荣获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奖、英国聪明豆图书奖银奖、德国儿童图书奖,还曾三度荣获“最佳绘者银画笔奖”。
凯伦?博芒特(Karen Beaumont)
凯伦?博芒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写过《鞋啦啦!》《谁吃了所有的曲奇饼》《可恶的狗狗》等众多儿童绘本,并获得多项童书奖。目前,她住在加州圣克鲁兹。
简?戴尔(Jane Dyer)
简?戴尔,JaneDyer,是一位画家,现在住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她的母亲是一位幼儿园教师。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音乐和书香的环境中。成年以后,她也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她的艺术天赋也在跟孩子的接触中被激发出来。她已经出版了很多本为其他作家插图的图画书,她的绘画作品也在美国各地的画廊展出。
《会说话的玩具》
《学着样子跟我做》
《威尔和斯奎尔》
《神奇先生祖迪》
《小狗派博》
《我还要》
《毛毛虫的梦》
《往里一点儿,小不点儿》
---------------------------------------------------------------------------------------------
《爱思考的艾伯特》(一套不简单的儿童哲学绘本;培养孩子的科学、哲学、数理逻辑思维能力。最深入浅出的哲思,最引人入胜的数理逻辑,最不可思议的想象力,最挑起孩童自主思考的生活奥义!耕林童书馆重磅出品)
最深入浅出的哲思,最引人入胜的数理逻辑,最挑起孩童自主思考的生活奥义!
独特又启发思考的哲学绘本,培养孩子的科学、哲学、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最简单的线条与画面,最不简单的思考!文字简练而不简单,图画细节隐喻众多,值得细细琢磨,故事深入浅出,构思从孩子的角度着眼,是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和逻辑去思考复杂的哲学问题。
作者拥有心理学、哲学、和纪录片制作的背景,目前与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合作,致力于儿童创造性学习计划的研究。这是她第一次为儿童创作的绘本,灵感就来自于她的孩子,现已被译成12种语言。
一切从思考开始
这是一套不那么简单的儿童绘本,在激发孩子深入思考的同时,可能会令大人读完后深感恐慌,久久沉入思索,似乎那些问题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或者会被自己家的提问小宝贝的连环炮轰;再或者,可能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他们的解读。
哲学来源自哪儿?所有学科都可以延伸到哲学。相比较,哲学是形而上的学科,其他学科为形而下,哲学是学科的学科,智慧的智慧,哲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反而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也许,其实得到答案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本身——“我思,故我在。”
这套绘本有个爱思考的主人公——小男孩艾伯特(Albert),相信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取名的用意,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当然很多地方译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总是会在生活中迸发一些奇思妙想,然后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这四本书,就是以他的“儿童逻辑”而提出的四个看似简单,却能难倒众生的问题:“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我到底是大还是小?”“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
(以下部分,请在阅读完绘本后使用)
为何说这套绘本不简单?因为在文图上,它藏着无数的隐喻和小细节,值得反复琢磨,细细挖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这儿,作为编辑,我只想指出一点点(因为实在有太多了)有待琢磨和挖掘的小细节,和可能会被忽略的小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思想家。
最深入浅出的哲思,最引人入胜的数理逻辑,最挑起孩童自主思考的生活奥义!
独特又启发思考的哲学绘本,培养孩子的科学、哲学、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最简单的线条与画面,最不简单的思考!文字简练而不简单,图画细节隐喻众多,值得细细琢磨,故事深入浅出,构思从孩子的角度着眼,是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和逻辑去思考复杂的哲学问题。
作者拥有心理学、哲学、和纪录片制作的背景,目前与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合作,致力于儿童创造性学习计划的研究。这是她第一次为儿童创作的绘本,灵感就来自于她的孩子,现已被译成12种语言。
一切从思考开始
这是一套不那么简单的儿童绘本,在激发孩子深入思考的同时,可能会令大人读完后深感恐慌,久久沉入思索,似乎那些问题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或者会被自己家的提问小宝贝的连环炮轰;再或者,可能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他们的解读。
哲学来源自哪儿?所有学科都可以延伸到哲学。相比较,哲学是形而上的学科,其他学科为形而下,哲学是学科的学科,智慧的智慧,哲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反而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也许,其实得到答案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本身——“我思,故我在。”
这套绘本有个爱思考的主人公——小男孩艾伯特(Albert),相信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取名的用意,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当然很多地方译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总是会在生活中迸发一些奇思妙想,然后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这四本书,就是以他的“儿童逻辑”而提出的四个看似简单,却能难倒众生的问题:“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我到底是大还是小?”“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
(以下部分,请在阅读完绘本后使用)
为何说这套绘本不简单?因为在文图上,它藏着无数的隐喻和小细节,值得反复琢磨,细细挖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这儿,作为编辑,我只想指出一点点(因为实在有太多了)有待琢磨和挖掘的小细节,和可能会被忽略的小隐喻。怎么理解,怎么解读,以及更多的谜点,就留给每一个读此书的人了。
首先,千万不要漏看每一本扉页上那个数学或物理符号,这很重要!这四本绘本,是作者先后在几年的时间内一一完成的,而书中的小男孩艾伯特也随着书慢慢长大了,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前两本。
《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
1.扉页的符号:你可以理解为“莫比乌斯带”,也可以理解为“∞无穷”,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后面几本都有有关数学或物理的符号,但其实怎样理解都可以,他们有相通之处。现在你可能不明白这个符号在这儿的意义,等你把整本书读完就明白了。
2.“艾伯特已经从洪水中救出了小动物”这一页中,最容易想到的是将“诺亚方舟”的传说借用于此。除此之外,需要思考的是,艾伯特坐的沙发整个是蓝色的;他为什么戴着一个黑色的面罩?他在做什么?他救了哪些动物?为什么地上掉了一本世界地图?地图上展示的是哪个洲?为什么?世界地图上有一条条的竖杠,好像什么?(“笼子?”为什么?)
3.“实际上,他已经做完了所有事,再没别的了。”这一页,画面是艾伯特的房间,请仔细看一看,前几页的场景和物件再一次出现了,而且还有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天花板上挂的太阳系,书柜、地球仪、积木、小汽车、纸箱、太空书、鱼和用线绑着的吸铁石,由此你猜猜艾伯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再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页和上页艾伯特的鞋子都只有一只?他寻找到的宝藏,那颗黄黄的东西是什么?他用脚趾勾着一根线,挂着吸铁石,鱼正在上钩,下一页又一次出现,这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和惊异的就是,那一连串的连环套式的自问自答。“如果我在我的房子里……我的房子在这条街上……这条街在公园旁……公园在小镇上……小镇在这个国家里……国家在地球上……而地球与无数恒星和行星在一起……同在宇宙中……那么宇宙又在谁其中?”第一次读完此书,我感慨万千:当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怎么就没问出这种问题呢?艾伯特小小年纪,思维极富逻辑。那么,我们现在返回来看整本书,你再从头读一遍,会发现画面当中的一切事物,其实也如这个连环套一般……绘本最后,似乎没给答案,而是留给每个人大读者小读者和艾伯特自己寻找了。但有一天,我突然发觉——事实上,作者给这四个问题,都给予了答案,而且是两个答案,一个答案就是每本书扉页的符号,一个就是每本书结尾处留给读者的思考和理解。
《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
1.扉页符号:有些人可能觉得是“相似符号”,但不是,相似符号是这个“”,与扉页符号开口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是什么符号呢?埋个伏笔,让读者自己想吧!
2.艾伯特是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他在上一本书中,救了动物、跟鲨鱼共游、找到了宝藏。这次呢?他搭了机器人,差点儿被救出荒岛,让瀑布还没流完,在他的想象时间里,如果你是艾伯特,你会造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如何被营救出荒岛?怎么用他的那些器具让瀑布流起来?
3.“一切都进行得太快了”这一页,一定要对比他的房间跟上一本中的区别,你会发现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动物园变成了火车;有一条神奇的线绕着床的四角,一直连到地球仪和小恐龙那儿,所有的动物,都沿着线整齐一线排开;艾伯特的睡衣是宇宙的图案;最好玩儿的是曾经挂在天花板的那个太阳系,你快看看多了个什么?(笑……)
时间可以停下来吗?也许就如符号所言,也许……嘘,艾伯特睡着了。
后两本就不一一分解,留给读者自己发现和探索吧!
如果想和我们一起解读,分享你的发现和理解,就参加后续的绘本品读分享会或找到我们的新浪微博、博客一同碰撞想法吧!
拉尼·山本
拉尼·山本曾在美国的布林茅尔学院学习哲学,并在牛津大学学习比较宗教哲学,但迄今为止,她觉得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她曾在美国波士顿从事电视纪录片相关工作,而现在和家人定居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并一直与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合作,致力于儿童创造性学习计划的研究。《爱思考的艾伯特》这四本哲学绘本是她第一次为儿童创作的图书,已被译成12种语言。
《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
《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
《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
——饭妈
我想任何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里,都会有一台“二十四小时提问机”。他们不分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你是在吃饭还是睡觉,永远不停地围着你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在这个故事里,也有一个和你们家孩子一样的男孩。那就是艾伯特。他的小脑袋总是在想一些奇怪的话题,比如:“星星在宇宙之中,宇宙又在谁之中?”还有:“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又或者:“我到底是大还是小?”更有这样奇怪的问题:“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想想却又好像不那么容易回答。
其实想读懂这一系列故事并不难,因为它们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那就是“艾伯特”。提到艾伯特,大家估计很快就会想到艾伯特?爱因斯坦。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
每一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饭妈
我想任何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里,都会有一台“二十四小时提问机”。他们不分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你是在吃饭还是睡觉,永远不停地围着你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在这个故事里,也有一个和你们家孩子一样的男孩。那就是艾伯特。他的小脑袋总是在想一些奇怪的话题,比如:“星星在宇宙之中,宇宙又在谁之中?”还有:“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又或者:“我到底是大还是小?”更有这样奇怪的问题:“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想想却又好像不那么容易回答。
其实想读懂这一系列故事并不难,因为它们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那就是“艾伯特”。提到艾伯特,大家估计很快就会想到艾伯特?爱因斯坦。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科学著作和哲学社会学著作。爱因斯坦曾经说: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在哲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更是被称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所以,故事里的艾伯特就是一位小小爱因斯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爱因斯坦),他的故事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感兴趣。如果你愿意,不妨和你家的“问题机器”聊一聊,他们的想法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第一个问题:星星在宇宙之中,宇宙又在谁之中?
下雨了,艾伯特只能待在家里。他先是在地图铺就的世界里,营救了所有的恐龙;又跑到鱼缸后面假想自己在和海里的鲨鱼(鱼缸里的金鱼)一起遨游。当他做好这所有的一切以后,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下在床上躺着发呆了。这时窗外的雨水细细密密,仿佛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其中。是谁在谁之中?艾伯特的思绪越飘越远。他从自己在房子之中开始,一直到星星在宇宙之中结束。最后,他很奇怪地问到:那宇宙又在谁之中?
艾伯特提出宇宙以外的概念,其实也正是几百年来人类在自问的问题。因为按照人类的一般逻辑能力,都会认为有内就有外。我们无法想出无内无外的存在是什么样子。甚至“样子”都是我们人类基于逻辑推理上的认识,如果一个东西没有“样子”,那它是什么“样子”,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由点组成的。相对而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也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点。对于房子,你只是一个点。对于大陆,你生活的小区就是一个点。对于宇宙,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点。同样,相对于点,它所处的空间也可以被看作是无限大。如果宇宙被看作一个点的时候,它所处的所谓“宇宙之外的空间”自然也是无限大。
中国古人有句俗语是:“夏虫不语冰。”对于一个二维空间生存的生物(如果影子可以被看作生物的话,它倒是典型的二维空间生物),我们生存的三维空间是它们所不能理解的。那我们作为三维空间的生物,自然也不能想象宇宙之外的多维度空间是何种景象。实际上,我们只要思考一个东西无限地分割下去,最后是什么东西?也许是什么也没有了,也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或许可称作“没有东西”的东西,我们无法想象。“宇宙之外”的问题,就是这样的。
“宇宙之外”的问题最终是一个哲学的思考——对于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以我们理解与否而决定它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别人是说不清楚的,只有自己去想。当你想明白了,你也不可能向别人说清楚。这世界就有一些事情是这样的。对吗?
在故事的最后,艾伯特终于决定去做一架火箭。他要乘着火箭,自己飞到太空,独自去寻找答案。
第二个问题: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
艾伯特想做的事情太多,他想搭机器人,想玩海盗游戏,想架一座瀑布……可是他的时间又太短,每次都不得不被爸爸妈妈打断。他多想让一切都停下来,等等他,等到他想做的时候,再去做那件事情,这该多好?那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艾伯特在夜深人静的床上,想啊想啊。现在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停了下来,可是……在他还没想明白之前,天亮了。
一切真的能停下来吗?坐在车子里的人是静止的吗?躺在床上的泰迪是静止的吗?浮在空中的星星是静止的吗?我如果不去吃,晚餐是不是可以静止?我如果用仙女棒把时间停止,让一切都定住。那这该世界就能静止了吗?可惜,这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不能!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却是绝对的。在唯物辩证法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以,即使看起来千万年不变的星星,其实也会消亡和跌落——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我们都停不下来。即使不考虑相对运动,我们也没法忽视维度的存在。在一维世界里静止的一个点,在二维世界里正在延伸成一根线;在二维世界里静止的一根线,在三维世界里正上升成一面墙;在三维世界里静止的一件物品,在四维空间里(假设时间是第四个维度),这件物品正在慢慢腐烂……如此这般,无穷无尽。
所以,我们没法让一件事情停下来。只要事情开始了,那么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成为它发展的一个过程。甚至就连这件事开始的行为,都是其他事件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和佛家的因果说倒是有些相似——你是我的因,我是你的果;而同时,我又是他的因,他又是谁的因呢?彼此纠缠的因果,停不下的车轮,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在变化。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故事的最后,艾伯特终于明白:“也许根本没有什么真的能停下来,也许一切总是在不停的改变。”
第三个问题: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艾伯特长大了。每个人都这么跟他说。他也觉得自己挺大的,可以跳过深坑(沙发缝),还可以飞到半天空(荡秋千)。他觉得自己比恐龙玩偶大,比十六只蚂蚁大。当他飞到半空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比房子还高还大;当他举起手指点云端之上的飞机,他甚至比飞机还要大上许多倍。可是……当他站在向日葵下的时候,他可没有一朵花高,更别说天空了,他觉得自己在天空之中,更是渺小的如同沙砾。“我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艾伯特问。
一件事物是大还是小,是需要另外一样客观事物来做比较才能得出。这也是爱因斯坦哲学论的一部分。打个比方,这里有两棵树,你可以说,左边这棵比右边这棵大,也可以说右边这棵比左边这棵小。它们俩必须相互比较,相互做对方的标准,才能鉴别出彼此的特点。
如果在一片树林里,我们拿一棵树作为标准的话,我们可以把整整一片树林的树木都判断出来大小:比标准的树木大,或者比标准的树木小。但是,没有人能在最后判断出那棵作为标准的树木的大小。
在故事里,艾伯特就把自己当作了尺子。他用自己来比较周围的事物,并且比较出了身边每一样东西的大小。可是,当艾伯特把自己当作尺子的时候,他开始疑惑自己的大小。为什么?因为,尺子自身是无法丈量自己的,原因在于“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除非艾伯特另外找一把尺子,否则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
于是,艾伯特找来了一根树枝。他可以用树枝丈量自己,也可以用树枝在地上摆出和他一样大的小人。当艾伯特把自己的身体摆出来的时候,他的意识终于脱离了主观变成了客观存在。于是,艾伯特看着地上躺着的自己,释然了,他终于知道自己有多大了——就和自己本来一样大。
第四个问题: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
下雪了,小朋友都跑到雪地里去打雪仗。艾伯特也想找人一起玩,可是他玩够了打雪仗和堆雪人。他想玩些其他不同的东西。于是,他一个人开始堆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想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直到他发现了雪花。雪花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可是它们又有相同的特性。这让艾伯特想不明白了:“事物可以同时既相同又不同吗?”
何谓相同,何谓不同?这仍然是一个比较的结果。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相对而言的。就雪花来说,彼此间比较的结果是不同的。而如果拿一根木头放入其中,那它们自然又是相同的了。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定量”——参照物确定,则事物的本质确定。参照物改变,则事物的本质改变。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叫做“相对论”,在毛泽东看来,这叫做“矛盾论”。其实,这不过是证明同一论点手段不同罢了。前者用的是数理手段,后者用的是哲学手段。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结果如何,全依赖于你的出发点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看法不一样。就如同那一片片艾伯特的雪花,它们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六瓣玲珑,可是却又各不相同,形态各异。
故事的最后,艾伯特终于等来了一位朋友。那个男孩喜欢上了艾伯特用雪堆的奇怪的雕塑。艾伯特问:“想一起玩吗?”他明白了,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但是,也肯定能找到相同的乐趣。不同,又相同。矛盾吗?
讨论绘本请加入公益阅读与放养育儿圈和公益阅读与放养育儿微群、公益亲子阅读与放养育儿QQ群。为了方便沟通育儿理念和亲子阅读经验,把群按宝宝出生年份区分如下:公益阅读
03年以前:170600528
;03-04年:198546151 ;05-06年:97424496;07-08年:221045278; 09-10年:217018330;11-12年:213835234;13-14年:321775944;孕妇、二胎、非博友QQ群:57278751
;请对应加入。
全部是500-1000人的超级群。线上试读QQ群,按全国分为:东部QQ群:96303373
;
南部QQ群:175947557 ;北部QQ群:71763548 ; 西部QQ群:10490425 ;
QQ线上精华分享群:229046852;北京读书会:175180217
;微博群:175180217
;
团购QQ群:125907058; 请勿重复加入!请大家互相转告身边的朋友们;欢迎积极加入义工团QQ群:165351464(需审介绍核入群),义工后备群:328739117(从中挑选爱读书、时间充裕、喜欢为孩子阅读付出的妈妈。)为大家服务!争取更多试读书籍给孩子们看。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请推广亲子阅读,介绍给喜欢阅读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