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童书馆:有传统特色《中国童谣》

分类: 亲子阅读绘本书评 |
@毛毛虫童书馆 有传统特色的《中国童谣》我喜欢。
1,文化中国:http://www.culcn.cn/show.asp?/news48669.html
2,北京理工出版大学:http://blog.people.com.cn/blog/c6/s409221,w1311149606996827
3,读吧:http://news.du8.com/?viewnews-89000
4,搜狐读书:http://book.sohu.com/20110720/n314014857.shtml
5,腾讯读书:http://book.qq.com/a/20110720/000032.htm
6,凤凰网读书: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1_07/20/7820449_0.shtml
嘻嘻,陆续还会有媒体报道,里面都报道了喆妈我哈。看了这些也觉得自己小有成就哦,好像有点骄傲了,其实当时活动的时候,引导孩子们画画,引导家长们不要打扰孩子,喆喆就自己在那里作画,很棒。当天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回家,感受倾盆大雨,在五环上都走不动,只能停车等雨停了再走。其实活动那天最辛苦的是我老公,喆爸,他给孩子拍下了和自己作品的合影,一共有20几个孩子,要拍很长时间的,当时天气闷热,室内空气不好,真的辛苦老公了。这次的活动成功,感谢北京理工出版社的朋友的邀请。
这套《中国童谣》,一共8本,四季共4本,还有剪纸风格4本。这是第四辑了,想必毛毛虫童书馆对这些都很有研究,感谢这些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更多话语我也不多说了,看看我拍的图片吧,还有网上找的一些资料。
编辑推荐
这套《中国童谣》共收录了八本,四本传统童谣,四本现代童谣。四本传统童谣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老师选编,“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些童谣,如同口头文学传统中的祖母绿,从祖辈流传下来,经过父辈,传给孩子,并且还将传代代下去。
四本现代童谣,出自著名的当代诗人李光迪之手。“小小月亮,跳进池塘,洗个澡澡,回到天上。”
其鲜明的节奏感,优美的韵脚,适合妈妈与孩子一同轻轻歌唱。
这些既诗又歌的童谣,让孩子全身心感受到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起源上来说,童谣就是为童年歌唱的,其欢快的节奏、重复的节拍正好符合禮童的神经发育特点,让孩子沐浴在一种放松、优美的氛围中,全身心感受美、感受爱。
这是毛毛虫童书馆的第四辑。金波选编、李光迪创作的文字,加上田原、胡永凯的画,是其一贯的经典+大师传统的延续。一套能歌之唱之的童谣,是毛毛虫献给童年的又一个好礼物!
内容简介
“春天到了歌儿多,一只蜜蜂一支歌。歌儿飞在花园里,支支都是甜蜜的歌。哎,甜蜜的歌,是蜜蜂的歌。他说春天最温暖,他说春天幸福多。春天到了歌儿多,一只小鸟一支歌。歌儿飞在蓝天里,支支都是快乐的歌。哎,快乐的歌,是小鸟的歌。他说春天最温暖,他说春天幸福多。”这四本《四季儿歌》收录了关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童谣,让孩子们在儿歌里感受四季之美。
作者简介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消夏》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荷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田原1925年生于上海,解放后任苏南日报、新华日报美编
目录
传统童谣—开城门
传统童谣—不倒翁
传统童谣—放风筝
四季儿歌—春
四季儿歌—夏
四季儿歌—秋
四季儿歌—冬
媒体评论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消夏》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荷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田原1925年生于上海,解放后任苏南日报、新华日报美编
《中国童谣》一套八本用个好看的中国红盒子装着,里面有传统童谣四本,四季儿歌四本。在还没有给孩子读时自己随手打开看了看,结果爱不释手,一口气就把八本都看完了——虽然是看,那些字却像是能发出声音的,又像是奶奶的柳音,又像是孩子的声音,又古怪又和谐。其实,肯定是我自己在默念这些童谣啊,只是在默念时,一会想到奶奶给我唱童谣的往事,一会想着孩子肯定会最爱这一篇吧。
童谣真是有生命的东西。那些童谣是从什么时候唱起的呢?然后就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去?在一代一代传下去时,又传下了对四季与自然的感受,对植物与动物的亲近,对生命与人生的理解,它们就像是清早时草尖上的那滴露珠,人们把最纯净质朴的东西留在童谣里,用它来滋养孩子的心灵。
读童谣时,有时惊叹于它的优美,比如《二十月歌》像是一扇扇屏风,把一年里?好的风物,最好的物事呈现出来:正月要把龙灯耍,二月要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柳插,四月牡丹正开花,五月龙桥下河坝,六月要把扇子拿,七月双星桥上会,八月中秋看桂花,九月重阳登高去,十月初十打糍粑,冬月天寒要烤火,腊月过年把猪杀。这么十二月的歌谣里,有星辰,有节气,有花有灯,有玩耍有吃食,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亲昵,像是有商有量,一起把一年给好好地编排。这是农业社会传唱了几千年的童谣,读的时候,简直要为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在一个现代社会里成长喟叹。而反过来说,也只有这样的童谣,才能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真正的“故乡”在?里吧?
在这些童谣里,有一种又质朴又幽默的人生态度,比如《一对蝈蝈吹牛皮》,比如《墙头草》,对那些浮夸的,摇摆的事物,民间能用一种轻盈的嘲笑来应对,似乎从前的土地未尚像今天一样被切割标上价格,而能有一种整体性,承载性,能为人们的内心提供一个稳当的落脚之处。在四时佳景与节庆里,孩子们唱着童谣:云往南,雨涟涟。云往北,一阵黑。云往东,一溜青。云往西,放牛小伙子披蓑衣。这个有多好啊?动感好,色彩感好,然而最好的还是音韵。只有这样甜润的韵脚,还能留下曾经的故乡给人忆念。其实,大部分的传统童谣都是?不上有什么“意义”的,它最原初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语言,在一则则小童谣里,锻炼一个个元音与辅音,体会后韵脚们列队巡行时的快乐。母语像是蜗壳一样,每个人长大了都要背着它游走四方。而童谣是最温柔动听的母语,它里头揉进了时间与习俗,悄悄把“外婆桥”放进心灵刚刚懂事的地方,预备着,给人最后的安慰与怀想。
最后说说这套书的配图——《传统童谣》是胡永凯的配图,《四季儿歌》是田原的配图。胡永凯的配图在叙事上很灵巧,用了很多民间传统的造型与色彩,但用得很活泼,比如《城门开》,那五彩的城门打开,一个?北的大哥哥抖抖膀子地往外走,神色多得意啊。田原的画装饰性很强,文雅秀丽,画的柳枝,画的云朵,都那么恬淡优美。这些画都是让人读了童谣,眼睛都还要在画上流连一会儿才想翻到后一页去的。总之得空闲儿,和孩子们读读童谣看看画,真像是“糖一包,果一包,又有团子又有糕”的享受啊:)。
讨论绘本请加入我的公益阅读会与放养育儿圈子以及公益亲子阅读与放养育儿2群:96303373(暗号: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