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是宝宝幼儿期吸收营养和学习语言发音的重要工具。而由于遗传、喂养不当或后期养护不合理等因素.乳牙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来看几种比较常见的乳牙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
新生儿就长牙
●
表现:
有些宝宝出生时或出生不久,牙床上就有米粒大小的白色圆形颗粒,大多为下颌的正中两颗门齿,看上去就像“小牙曲”。用手触摸会感觉很松动,比较容易脱落。
●
专家分析:
从出生到生后28天萌出的牙齿,被称为“先天性出龈乳牙”,就是我们俗称的“马牙”。其实,这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乳牙。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乳牙胚处在牙槽表层,与牙床粘膜靠得太近了,也可能只是牙齿发育中未被吸收的造釉细胞的残余角化物附着在牙床上。这种牙大都是发育不全,有些可能根本没有牙根,所以会比较松动或容易脱落成为异物。有些还可能会造成吮吸时舌系带及两侧软组织与牙齿的磨擦。
●
解决方案:
以观察为主,无需处理。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还是应该注重日常的观察。如果没有明显不良影响,也没有发生松动,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拔除。
如果太松动,应去医院诊治,请专业的儿童牙医仔细检查评估并拔除松动的乳牙,以免脱落后被吸入气管成为气管异物。
注意口腔清洁,保护好口腔粘膜。
2.
出牙晚或不长牙
●
表现: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乳牙会存4—1
O个月时陆续萌出,有些宝宝的牙却迟迟没有出现,甚至超过12个月了还未出牙。这就可能有疾病在作怪了。
●
专家分析:
多数宝宝会在6个月的时候长出第一颗乳牙。相差在两三个月内都属于正常,父母不必过于担心。牙齿萌出的时间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会存在个体差异,父母不必太心急。但有时候,佝偻病、内分泌疾病或营养不足也都可能是导致出牙推迟或牙质欠佳的罪魁祸首。一般存临床上,会将宝宝lO个月仍未出牙的症状诊断为“出牙延迟”。如果宝宝超过12个月仍未长牙,建议父母应带宝宝去医院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
解决方案:
保证充分全面的营养,及时补充牙齿发育所需的各种钙和维生素等。
为宝宝添加馒头、蔬菜、水果等辅食,既增加营养,又能有效刺激牙龈,促进乳牙发育。
父母可以用柔软的纱布蘸水,在为宝宝清洁牙齿的时也为牙龈轻轻作个按摩,给予牙龈一定的辅助刺激。
1周岁仍未出牙的宝宝,父母就要引起重视了。应先带宝宝去医院查明病因,再做针对性的治疗。
3.
乳牙稀疏和先天性乳牙缺失
●
表现:
宝宝2岁半后,乳牙一般都全部萌出了,正常情况下,上颌和下颌应该分别各l
O颗牙齿。而有些宝宝的乳牙长得比较稀疏、细小,各乳牙问均有间隙,并呈松散排列。甚至会有乳牙问隙过大,目总牙齿数目达不到正常数的情况。
●
专家分析:
乳牙稀疏有缝又叫生理间隙。一般来说,乳牙的尺寸是会相对小一些,而且中间有一定缝隙,这主要是为恒牙的萌出留出足够空间。所以,宝宝的乳牙稀一些,但总数目不少,这基本还是正常的,父母不必着急。
但是,到2岁半乳牙出完后,宝宝牙齿总数仍然不足,这种情况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了。我们称其为“先天性乳牙缺失”。存口腔中没有看到牙齿并不一定就是牙齿缺失,只有经过X线片检查证实颌骨内的相应部位没有埋伏的牙胚,确认没有因外伤造成牙齿脱落或曾经拔过牙等,才能确诊为“先天性缺失”。
一般以卜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侧切牙的缺失最为常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遗传,也可能跟胎儿时期的牙胚发育有关。
●
解决方案:
保持口腔卫生,尽量保护已有的牙齿。如果缺牙的间隙不太大,未影响到咬合功能,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适当的时候尽早进行修复,以恢复牙列的完整。如缺牙间隙过大,引起邻牙倾斜或对颌辫过长时,应做暂时性修复,以保证颌骨的正常发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