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思辨与经变(四题)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感受力与生命留白】
所谓感知,是眼识、肉体、心观、耳闻、味辨。即调动生命的一切资质,来对应外部世界:一物、一事、另一人或一群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系统、方法、习惯、经验。每个人都用经验在习惯中判别得失、荣耀。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知对象,又因感受力的不同,他感知的生活、甚或世界,只具独特性,未必有代表性。代表性是意识形态上的提炼、凝练,不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是辨证的施为结果。
我对世间万物的感知,有自己的方法,因对象不同,而使生命施于相对应的特质;
以眼识。
用肉体。
惟心观。
施耳闻。
细味辨。
常常只用其一二,或者二三,少用全部。以便生命的延续不会早竭。如果把生命比做艺术,哪么这就是留白。
2021·03·15 半坡居
【认识世界的愿望与动力】
世界有多个层级、多个界面、多样性的内外凹凸,我不能说自己已经认识了这个世界。不,还有许多不认识。尽管,认识世界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愿望与动力。到目前为止,我认识的只是一些概念,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认识的只是比与兴。我也认识另一些所谓的思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但依然不是世界的全部。也包括昌明的科技、人工智能、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现实。
认识世界,也不以主观与客观论审视,是要让生命进入,融合,走的更远,沉得更深,甚至站在历史的高处回观、对照: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人是主观的,人总是用自己的主观认识世界而得出所谓的客观世界结论。而所谓的客观世界是失真的,不真实的。因为人的再现手法(文字、图片、实物、装置、声音,数字影像等)是那么拙劣。
我总是对自己说,你认识的世界在自己心里,永远无法让它再现。它是你内心的存在,也是你内心对世界的一个观照。
是的,在认识世界的路上,永远不要相信自己,也永远不要怀疑别人。
2021·03·15 半坡居
【西西弗的春天】
人世间有着诸多的无奈。无奈在于有情、多情,有着一些不可为却偏要去做的事。还有一些无奈来自于亲情关系,是我们必须承受的重。
人生,不可能活在自己的世界,是在大大小小的世界,谋生,生活,寻觅欢喜的、悲惨的、苦乐的,这些都是要经历与领受的,无人能够逃避。
因为深情,我们生活在俗世;因为爱,因为分别心,我们在俗世沉沦。但这一切于世人,皆是美好的。
许多时候,我们想独善其身而不能。因为你独不了,你独立不了你的生活,你凌驾不了社会之上,你脱逃不了意识形态的世界。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弘一大师的手书:悲欣交集。
春天了,都在喊着“再岀发”,想乘着季节的“春天号”列车上路。这只是一种行为与表象。于生命而言,你一直没有停顿,一直在路上。从你出发之后,一直要抵达你所不知道的终点方终。
我又想起那个西西弗神话,我们许多时候,不觉得他就是现实中的我们吗?
剪了一枝庭前刚刚绽开一朵的樱桃花,泡上一杯咖啡。在这黄沙飞扬,阴晴不定的天气,也让自已的心起起伏伏,跌宕、沉沦,化出花朵一般的淡然,淡定。
2021·03·18 半坡居
【自命题的自我解剖】
无中生有,惟有时间方永恒着万物的传奇。
寂寂灭灭,才是无数有限构成无限的真相。
于人,于生命,于情感而言,他总是在某个有效期中,行使自己的权力,取与舍,施与予,聚与散,合与离--一切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痛苦与欢欣,都是有效行为与时间违心的藕合:遇见,一见钟情,或者臭味相投;或为同盟,或为敌人,在不同声色中撕杀,在共同的获益中庆祝狂欢。
五十岁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事物,审视人生的一些命题:责任,价值,成功,爱情,仇恨,悲伤与幸福重新梳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着与人世不同的关系。在貌似相同的生活中,不同的生命体,其精神活动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
人,在自尊的铠甲下,能坚持多久?
世间,到底有没有高尚这个词存在呢?
真与伪。何为真?又何为伪?
文明高度发展的悲哀在于,一切都是精致的,一切都是可以计算与算计的。
2021·03·22 半坡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