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2018-11-01 21:13:58)
标签:

张筱

原创

艺术、文化

访谈

分类: 评论、杂谈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

   ——作家张筱与小记者们互动并接受现场采访

 

                               祝小朋友们成为未来的大作家!

                                                大朋友:张筱


一、答小记者 

1、张老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吗?

张筱:我理解的代表作,与现在人们所谓的代表作,是有区别的。写了三十多年,我的有些作品被广泛传播,这些,也许是别人眼里的代表作,比如《疼痛的N(六章)》,还有被《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卷收录的《素园(外一章)。但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代表作,也许我的代表作还没有出现。

2、能跟我们谈一下您起初的投稿经历吗?

张筱:严格地说,我的第一次投稿,是在高中二年级时,那时我十四岁,当时河北有一份文学周报,叫《末名文学》,曾经投过几次,但一次也没有发表。后来,第一篇发表在《陇南报》副刊的小散文,名为《第一枚新笋》,这是我的处女作。那时,我已经二十岁了。在这之前,我写的习作稿子,大概有一尺厚了吧。

3.您从小就爱上了写作吗?

张筱:是的,可以说从小对作家就很向往,认定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不错的作家。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你所说的文学创造性是什么?

张筱:我所说的文学创造性,即是原创。是指作者首创的,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或精神成果) ;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作品。如原创文学、原创歌曲、原创剧本、原创油画等。

2.您的散文特点是什么?

张筱:我的散文写作,一直在变化中,由最初的抒情风格,最后回到对生活的白描。这也是从初学写作到成熟期的一种回归。去蔽,去伪;表现真、表现美;表达对世界的观感,表述对生命的顿悟——这是一个散文写作者应坚持的写作立场和坚守的一种品质。

 

  答小记者 

1.     您觉得当作家的感觉如何?

张筱:这种感觉很复杂。总的来说,有种比较沉重的感觉。这种沉重感,来自于作家自身的成长过程。也许,最初的喜悦过后,这种沉重感,将会陪伴我的写作生涯。许多时候,文字是无力的,作家是无力的(等你们长大了,也许才会明白我的这种感受)。

2.     您认为文学思想是什么呢?

张筱:文学,也即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文学的思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文学理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硬要给文学冠以思想的话,我以为首先是批判的思想(其实是文学的批判性)。文学的思想性,是一个作家靠自己的文学修养,来凸显在他自己作品中的思想特质,以及对生命自身与世界的思辨性表达。

3.我看了您的简介,有19本未出版的作品,您打算什么时候出版?

张筱:这个没有计划。当然,就我目前的生存境遇而言,也无法计划。能否出版一部分,或全部出版,一切都是未知的。

 

  答小记者 

1.     您小时候写作水平如何?

张筱: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实说,我小时候写作水平很差。就是最初发表的一些东西,现在看,也很差。

2.您为什么要从事写作?

张筱:这也算是少年时代,我的一个理想吧。那时,感觉作家是很神圣的人。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觉得什么是文学的艺术性

张筱:文学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门类。艺术性讲究的方面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语言,要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也要能让读者明白,所谓“辞达而已”;另外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推敲句式的应用、句子的排列,以达到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润色)效果。

文学的艺术性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是一种表达人的主观意识的艺术手段。用文字将意识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或是反对。

2.张老师您的作品为什么大多数和自然有关呢?您是喜欢大自然,所以才喜欢上的漂泊吗?

张筱:我一直以为,大自然是很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许多东西,特别是教会了我怎么与世界相处。漂泊,只是出于生活与生存的挟制而已。当然,某些时候,是被迫无奈的;一些时候,是自觉自愿的。

 

小记者 

1.     您为什么喜欢写作呢?

张筱:最初,是迷恋语言的美,特别是喜欢抒情性的文字。后来才明白写作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表达。当然,它是有高度、深度与宽广度的。写作于我,最重的是出于对自由的表达。

2.您为什么要写《漂泊之魂》,难道这个“魂”是写您的灵魂吗?

张筱:那一年,我已离开老家在外地工作了多年,这本书,更多是对自已命运的一种文学的“复述”吧。到这本书出版时,我的确“漂泊”在广东。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魂”是写我的灵魂。

 

答小记者 

1.我听刘老师说,您喜欢去一些安静的地方,比如,无人的小径,废弃的火车轨道,是不是为了寻找灵感?

答:喜欢安静,这是一个作家本该有的习惯,也可以说品质。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才可能开动思想的“机器”,有所思、所悟。当然,也许在突然看见了什么之后,会触动、引发灵感。散步是一种身心放松,并不全是为了寻找灵感。更多时候,灵感不是寻找能得到的,是突然爆发的。

2.     是什么灵感使您将您的一本诗集名命为《漂泊之魂》呢?

张筱:是生活的环境,还有生存的转折使然。

3.您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网络称为“九米斋主”?

张筱:最初来兰州,租的一个小屋子,进门三步、左右三步,约有九个平方米;斋,是屋舍;主,当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了,就随手取了这样一个网络昵称。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最得意著作是哪一本?

张筱:在已出版的六本自选集中,偏爱《素·诗》这本。

2.     张老师,您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为什么?

张筱:我喜欢很多书,所以很难说是哪一本。人的阅读喜好,随着年龄,是有些变化的。青年时喜欢的书,到了中年以后,可能它会成为不喜欢的。

3.您的座佑名是什么?

张筱:"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善读就可以治病。事实上,读书确有"防病""治病"的奇效。

这句话,出自西汉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刘向。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认为您写作的风格是什么?

张筱: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当然,也有人认为我的写作风格是思辨的、批判的。算是吧。

2.张老师,您为什么喜欢大自然?

张筱:可以练习观察能力,能让自己的心更敏感。通过观察,还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包括对审美能力的提高。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起初是怎么喜欢上写作的?

张筱:上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是来自北京的一名女知青,她总是在课外,给我们朗读《高玉宝的故事》。可能,我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吧。

2.您认为什么是文学性?

张筱: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 Roman Jakobson1891—1982) 20 世纪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并通过文学的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来实现。而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简言之: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

 

十一  答小记者 

1.     您有一本作品叫《漂泊之魂》,这与您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

张筱:是的,从中可以看出我生活的影子与思想的痕迹。当然,任何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都是与人生阅历密不可分的。

2.     您曾说过“在漂泊的路上守望梦想”,那您的梦想是什么?

张筱:自由写作,以文学生活来抵御庸俗化的生活。

3.您的笔名叫张筱,您为什么要起这么笔名?

张筱:还记得在前面,我说过我的处女作名为《第一枚新笋》。筱,意思同“小”,是刚冒出土的小竹子。在传统意义上,竹,为“岁寒四友”之一。因为喜欢竹子的气节,就取了这个笔名。

 

十二 答小记者 

1.     您的网名“九米斋主”对您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张筱:“九米斋主”之于我,对我的写作,生活,具有 “转折”、“转变”的双重意义。而这些意义,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来达成的。

2.     您所干过的所有工作中最喜欢的是哪一份?

张筱:其实,在这半生中,最喜欢的就是办刊(企业内刊)的那几年。从策划、采编,在西北、西南地区到处跑,忙碌着也快乐着。

3.您提到的思想性在文学中如何表现?

张筱:把自已的思想,借助文学形式,以作家自已独到的语言呈现出来。

 

十三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灵感吗?

张筱: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基于一个人文学素养积淀之后的爆发。

2.张老师,您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

张筱:首先更正一下,我不是什么名作家。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那首先是要对生命、命运、社会、世界、时代……这样一些本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梳理,并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形诸于文字。只有不懈地创作,并不断地否定自已,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3.张老师,您觉得您那部作品写得最好?

张筱:这个问题前面回答过了,是《素·诗》。

 

十四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为什么喜欢写作?

张筱:写作于我,是一个通透生命与灵魂的途径,一个思想的出口。

2.张老师您认为什么是文学创造性?

张筱:文学创造性,也即指原创性。无论是语言、风格、结构……等等,都是你自己的原创,不是模仿,更不是抄袭。

3.张老师您的《漂泊之魂》是对生活的无奈体验吗?

张筱:是的,是对生活体验的文学性表达。

 

十五  答小记者 

1.     张老师,您觉得写作给您带了什么快乐?

张筱:严格地说是类同于释放后的那种快感。

2.在您写的诸多作品中那个让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张筱:在还没有出版的作品中,有几部我很喜欢。在出版了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时空造影》,最初以连载方式,发在一文学网站,有三万多次点击量。后来,才正式出版了纸质书。

 

十六  答小记者

1.     您认为漂泊是一种生活态度吗?

张筱:是的。它既是生活的存在,也是思想如水般的流动。当然,更是一种生存意象,是生命所指,与能指。

3.您为什么坚持写作?

张筱:因为喜欢,所以就坚持着。而且写作,本来就是一辈子的事。从某种角度,我认为是一种精神享受。通过写作,可以把自已从俗世的污浊中拉出来。

 

十七 答小记者 

1.     您喜欢怎样的写作风格?

张筱:我喜欢多种风格的写作,只是到现在,还一直到找到适合自已语言特质的风格。我现在的写作风格,大体格调上是沉郁的、思辨的、批判的。

2.在您的写作生涯中哪一件事让您最难忘?

张筱:1995年在北京参加文学笔会(新作家创作年会),见到了许多著名老作家、诗人,如牛汉、邹静之、西川、肖复兴、韩作荣、梁晓声等等,开阔了视野。

 

十八  答小记者 

1.     您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吗?

张筱:是的,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候吧。

2.您为什么要流浪这么多年呢?

张筱:这个话题说起来太长,一言以蔽之:是为了生存,被生活不断地驱使。

 

十九 答小记者 

1.     您有没有在创作时想过放弃?又是什么信心让你坚持下来?

张筱:有过停顿,在为生活奔忙,没有时间写作时,但从未想过放弃。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热爱写作。换句话说:是理想的支撑。

2.听刘老师说您的一些作品是在素园中写成的,素园对您意味着什么?

张筱:素园,是指我乡下的家,是故土,是乡情,是传统。这是一个意象,既是地域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关于素园,我曾在《素园絮语(散文)》中这样描述过:

“被我称为素园的地方,是毗邻西秦岭的陇南东部浅山丘陵地带中其中一个狭长的川道河谷,川道中有一条被我反复吟诵的河流——洛河,千年来它一直由北向南迤逦而行。沿河东西两岸密集、尾随着十几个村庄,村庄大多以姓氏命名,称某家庄或某某寨;川道中的这些乡村最早分属两个县的两个乡,有一个集市,逢单日开集,现在是两个镇,但集市只有一个,还是原来的老集市。河西岸上有一个村庄,它接近这条川道的南端,冬天可以看到南山尖顶上的雪峰。村庄地势平坦,没有一块山坡地;村子也不大,只有百十来户人家,一千多口人;村子里有我的父母、兄弟等许多亲人、亲朋好友;村子东边临河处有我的瓦屋三四间及熟悉的庭院,这,便是人人所谓之的家。这川道、河流、田园、庭院,就是我们的素园……”。

“我也深深觉知,素园,将是我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归宿,是心灵、肉体的最后归属地。素园,不是素园这个概念,也不是素园的诗意,也不是素园的情景让我念念不忘,而是素园是我正在雕塑着的一个标的——一个有难度、有高度、有厚度的,有方向感的精神的标矢。”

确确实实:素园,正在成为我一个人的宗教。

 

2018·11·01  半坡居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张筱:真正的作家,有高度的写作正是他的使命(答“小记者”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