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中秋笔记(四题)
标签:
张筱原创散文、随笔艺术、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中秋节,独在异乡,无行,无约聚,读书饮茶,书书札若干,至为妙!
其一:朱自清先生《白马湖》与时下某些人的“名篇”比,这篇散文堪为经典。我以为,也可以与《背影》、《春》、《匆匆》、《荷塘月色》诸篇并列。
识文,品评,只是个见也。
其二:许多地方,许多地方的好,都是假以“虚名”,假以“诗名”,假以“各色”的“名人”之“鸣”而达闻。譬如金城,许些都过誉了。这当然也可以归昝于“各美其美”,各爱其爱罢了。
其三:读两篇写扬州的文字,也算是这个中秋节的茶点吧。
民以食为先,地方小吃,便是这个“先”乎?
其四:零三年,是初入职玛雅广告第一年,腊月间,与任悦、晓峰君一同前往南京某代理品牌厂家述职,匆匆飞往南京。公干后,只游了鸡鸣寺、玄武湖,去了总统府与中山陵,及夫子庙。其余名胜,在先生这篇文章中,算是“齐”览阅。
另去年中秋恰在沪,本欲携妇去游南京,惜未购到票,只好取消行程,只在沪上乘地铁周边游。
其五:几次到北京,都与清华只是擦肩而未曾谋面。后有友人进修于清华园,发来一些照片,始“窥”之。这也是几年前的事了。再后来,看到清华大学的宣传片,感觉还是不错。这亦是几年前的事。
今清华园更美了,却也是今非昔比了。当然,也不只是清华园,今非昔比的还有更多。
其六:回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候,也是口头禅。
回来,是去而复返,是从起点到起点,是从原地到原地。
回来了!只有相亲相近相熟的人,才会有此语。
这个中秋节,如许多个中秋节,我未能回去。或者说:回来。只是昨晚,与素园的母亲,通了一个电话。
2018·09·24 中秋节,半坡居
【中秋笔记】
与母亲通话,每次都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因为母亲不喜欢拿手机,只有在她睡前的那个时间段拨出、通话。
与往次通话一样,在通过话的次日,我都能感到自己如水的宁静。昨天是中秋节。中秋节的前夜,我照例打了电话。所以这个中秋节,我照例蜗在半坡居:读书,写诗,拜月,饮酒。过得充实而平静。自然,快乐也是有的,在与朋友们相互、彼此的节日祝福问候里。
早晨,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几篇散文;下午读的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的《金蔷薇》,大体也读了四篇。这是一本论述关于写作、关于作家与社会关系、作家的使命等等方面的述著,也谈到构思、灵感这样一些命题,读来颇有共鸣。
在这一日,写下两首杂诗、两首现代诗、两题札记,收获可谓之不小。中秋这一日,是本年度生命最丰硕饱满的一日。
夜幕四合,圆月刚一露脸就钻进云幕。我相信很多人都设有看到这一幕。半个时辰后,夜雨不约而至,这个中秋夜,被雨侵占。
饮酒,食各色水果,听雨至夜深,独自眠。
2018年的中秋节--我的中秋节,于我是特别甚至独特的。于是补一篇笔记以资纪念。
2018·09·25 半坡居
【臆想的美妙】
夜静得恰到好处,月在薄云背后,黑暗不黑;星星,星河全悉隐没,不会看到流星雨。墙外的两只猫在嘶心裂肺的几声号叫后,不知潜往何处,夜,也愈发静幽。
一本书,几篇文字,竟然让心纵横捭阖。那河流、大海、渔村、白夜、视界(地平线),都自动非线性编辑,自动在此时播放。如此一来,异域,便未必是异域了。
在失去中寻找失去的年华,如同在梦里寻找梦。只是,记忆总是在想象力的催动下,施放蛊毒,又能奈何?换言之,我不理解的东西,没有人要求去理解,正如别人对我的不理解,又有何妨。空中的鹰,又怎知兽飞奔的不易。地上的蚁,从不理会鹰的傲。可不,自然界从来不都是如此吗。
上帝与诸神,都是人的臆猜与异想。于此,可见人类想象力的伟大。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能凌空高蹈。而在精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与自己的未来。
2018·09·26 半坡居
只有懂得幸福的人才能找到幸福。也许吧!
两年前,陪父亲就诊,在县城医院治疗期间,我见到了许多无助的眼神。后来去上海,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室,密密麻麻输液的人如拥挤的候车室,让我惊诧、恐惧、痛苦。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感受,却足以让我牢记一生。
是的,疾病给人带来的恐惧,不只是肉体上的,还有心理情绪的,现实与生存环境的种种。
那一年,是我身置医院这个环境最久的一次,前后五十多天。对于一个健康的人,一个陪伴者,那真是一种难言的煎熬。
标准化、程式化、数字化的医院,从导诊、挂号,到缴费、进行各种检查,这对病人是一个漫长的折磨过程:约号,等待,被喊叫,检查然后是下一次、再一次被“喊叫”。在这儿,我从未感到人道主义的脉脉温情,倒是在乡下诊所,我更能接收到温暖的信息。
去医院探望,又一次陪诊,不由得想起往事,不免有些感叹!疾病,与自然灾害一样古老,悠久。人,与之抗衡并承受着痛苦的折磨。这种痛苦,非一人能幸免。
痛苦归于痛苦,我不相信有天堂的大门。然,只有惜福惜情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幸福的人吧。
2018·09·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