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行过(系列十二)

标签:
张筱原创散笔艺术、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l
读剧,不可避免地陷入悲伤之中,为别人悲,为历史悲。这种意绪,当眼睛从文本移出时,也就慢慢消散了。
过去的半年,自己也一直处在悲伤的淹渍中,似乎这悲伤如潮,起起落落中没有完全退去。时间越久,还会时不时地回潮,让人难爱一下,心疼一下,涛翻浪涌。
不可否认,悲伤让人更成熟,悲伤也让人更有定力。无论是曾经的家居,还是现在的萍游,都能沉入到一个安安静静的氛围,进入到内心的宁静。
辞别高堂,离开素园又有些日子了。从甲地到乙地,快乐的逗留与无限的醉意,只是渐时的麻痹;又从乙到丙城,蛰居中感受天伦之爱与异域的鲜然;再从丙到丁,先安顿下来,生活、工作,奔波……
甲乙丙丁,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序列,只是自己人生故事的某个可长可短不可逆的阶段。不同的是,这是一年之内我第二次来丁(城),类似于“二进宫”,也表明了一个事,就是自己生活的“动荡”,没有不安。
冬至节那天晚上,打了好几个电话,家人,故人与朋友,唠叨了好久。这恐怕也是下意识中的一种认证方式吧。对自已生活的认证,对存在的认证,对情感的认证。
尘世上,除了那些真的无家之人,没有人是弃儿,除非自己把自己抛弃。
别把自己当弃儿,不抛弃生活,也不抛弃世界,反过来,也许会有些意外。无论什么样的意外,才会有定力处置,安顿生命的全部。
l
蒙蒙细雨中,我又一次随剧组来到了这个古港,望着朦朦江面上泊着的货船,想象这里旧时的繁忙。趁中午饭间休息,我穿过古镇,去江边漫步。
穿过拱门,宽阔的江岸再次进入眼帘。拾级而下时,我把口光收回,试图从黑裼的乱石堆与塌了一角的码头,寻找一点久远的蛛丝马迹,这一点我的确做到了。
江岸通航,渡往对面,名叫铜靖码头。“铜”是对岸的铜官镇简称,据说在那里有许多古窑,而铜官窑的瓷器,据朋友介绍也挺出名,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实地勘探一番究竟。而“靖”自然是指靖港了。靖港在江的西岸,与铜官镇隔江相望。
江岸在这里蜿蜒伸开,向北、向南,走到江滩处,踩着湿滑的碎石与江水更另接近,直到伸手可探,就这样踩着脚下粗糙的江滩行走数十米,发一会幽思。靖港是老沩水入湘江处,一个半世纪以前发生在这里的“靖港水战”,是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而身后的古镇曾有“小汉口”之称,曾为四大米市之一,又是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 。徜徉在古镇街头,尝能从保存、修复完整的古镇感受到曾经的气息。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来,是雨天,今来也是雨天。不过这趟在老街上晃荡时,明显感觉游客比上一次多了许多。
古镇上有许多故居与旧址,这也是剧组选择在这里拍戏的主要因素吧。
戏连拍了几场,还有夜戏要拍。在导演给演员讲戏时,我出了陶承故居大门,想去古镇的另一边走走,或许,会感受到另一种真实,进入真正的古镇民居生活的乡风腊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