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风行过(系列四)

(2016-12-09 08:50:49)
标签:

张筱

原创

散笔

艺术、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如风行过(系列四)


      如风行过

 

                 

 

l  太阳戴着一头蕾丝边帽子

 

打桩机的声音响起,揭开窗帘,刚好看到一角霞色。是早霞。我突然想起,打来到此,半月间没有看过日出了。

朝霞那边是海,日出是在海上,惜置身处雾霾影响,看见太阳时已经半早晨了。

要看日出,得去海上,那年去普陀山夜宿朱家角,次日看日出的情形,在记忆中历历在目。这是只可回忆,不能回访的美。

人是物非,物是人非,都是悲凉的。

 

少顷,太阳极不情愿地从霞色中探出来,仿佛戴着一头蕾丝边的帽子,羞涩如一婴儿见到了生人。

从窗口远远望去,在高耸的铁塔架一侧,太阳又似一挂在天光中迟迟不熄的灯笼,散洇着一圈圈黄光。

在窗口呆了呆,完成想象与回想,该去做别的了。

 

关于读书,胡适先生有个观点,在一九三0年一次演讲中他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现在的人应该多预备几副好眼镜,人类学的眼镜、考古学的眼镜、文法学的眼镜、文学的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

这“眼镜”,我理解为视野,是杂与博,是精与深。精(专一)与博(杂),博与精的关系,是双向的,是相互提升共进的。这便是“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可惜,现代人重视的是“工具书”,精而深,却少了博而厚,只是“高、精、尖”,没有大气象。

 

l  走过苇子地

 

走過葦子灘,那搖頭晃腦的葦穗,被陽光穿透如雪,瞥見時有了拍攝的衝動。

下橋,尋小徑登上一個制高點,未曾想到葦深處是另一小世界。

低洼处,是绿的凸凹不平的一块菜畦,旁边是一间两米左右长,一米高的用杂七杂八材料搭的䅗棚。正瞅着时,一个男人低头从中钻了出来,手里拎着一只喷雾器。哦,这䅗棚原来是储物用的,我猜想里面还有更多农具。

当男人开始喷洒时,我转身离开,想起家乡山村人家守秋的庵棚。

 

还好,这个男人并不是以棚为家。只是他的突然出现,扰乱了我对这片苇芦地的浪漫遐想。

没想到,我刚刚的一脚是从想象踏入了现实。是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来不只是一步之遥。

还有,目光能捕捉到的,心也能捕捉到,只是心能捕捉的目光不能。抛开所见,抛开成见,心灵会捕捉到更多时光里的美好。

 

l  在浦东乡村行走

 

如撸串一样,撸掉许多地名,当然是陌生的,一个陌生人第一次穿过,并沉迷其中。

呈祥港,沉香村白墙,茄子港,卫家港,鹤东村,螺钉厂,姚金桥,汇龙港,向阳河,黄泥浜,盐沉港,吴家港,西长浜,朱家港,储楼(储鹤路),林家桥,下盐路。这是浦东,浦东乡村。

边行边拍摄一些照片发在公号,观者说如画如诗。

乡村的洁净,环境保护,比我的家乡好多了。而它的美丽,安谧的深处,有什么故事或秘密,是不为一个外人道的。

 

两个半小时行程,划了一个长方形,对照地图,我走过的只是拇指大的一方,这样,我也很满足了。

一路上,除了田间菜地劳作的人,就是每条水边都能看到的钓者,路上在奔波着的骄车、三轮车、电动车之外,我是唯一的步行者。而孩子居此差不多十年间,他肯定没有去过,他要去的是另一个方向。

 

一路上,我在想:为什么我是唯一的步行者。只因为我是一个过客?还是因为如风的行走?也许都是吧。

 

                     2016年12月8日 (上海,浦东,鹤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