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的风言谵语》:十一月风语【2013-11-01】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张筱思想随笔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十一月风语(上篇)
【2013-11-01】
虽然大部分文字是有媚态的,但还有一些铁血文字令人动容、黯然,许多的回忆录、家族史,正是这样一些文本,在阅读中让人获得力量。
文字,究竟为何而生,为何存在,我一直在探究它存在的意义:是传续文明的脉华,还是编年记史?是娱乐人性的孤寂黑暗,还是要为世人立德立言?许多个答案,许多种不确定性。也许,正是文字的确定性,让许多不确定的东西(事物)能指并有所指,才是文字最初的意义吧。在这数字化的时代,究竟是我们背叛了文字,还是文字冷落了我们。
文字,倒底背负着什么,又该背负些什么呢?想到这些,我的心总是有些忐忑不安。迷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陈述或纪录在案的样本(文本),让人迷惑。
在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找出那切中人性要害部位的文字,反复品味,数百年上千年之后的今天,人类真正进步了吗(这里的进步,不包含物质技术的进步),答案是否定的。肯定的是人变得更聪明、更文明(行为起居),但人类的灵魂,却一直被黑暗邪恶的幽灵笼罩,那是诱惑的无底深渊。人类欲望的祀坛,锦旗猎猎,森严宏大,欲盖弥彰。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一日,我止不住回望人类历史的滚滚狼烟,叹息扼腕。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的衰亡》中写到:“历史……只不过是人类恶罪、愚蠢与不幸的记录。”
信仰之信,是什么?是东方的神还是西方的神,还是宗派政党领袖人物?信仰是建立在坚信、信赖之上的一种坚持,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又该相信什么?
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连起码的诚信、信义都没有了,神也是不会庇护他(它)的。
救人的,还是人自已。不会是别的什么。
心安理得的人们呵,就心安理得地活着吧。活着,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窗外,远外,目光斜投下去,遇到集会的人正从阔气的拱门廊向外涌出,向左、向右,随之在路口朝各个方向泅散,消失。那座神圣的殿堂,恍然间回归平寂。
这是教徒们的集散地,是信仰(仪式)集束光。
这一瞬,迷离似梦。
世界,有时会让人觉得如此不真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