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人风语:九月风语【2013-09-04】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思想随笔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2013-09-04】
小雨,小雨,还是小雨。小雨从农历七月末,下到了八月初一,秋贴身凉,已着秋衫,不是高处不胜寒,季节使然。
今晨,七点钟,那只猴子又不约而来,站在对面的屋脊上,小雨中朝这边张望,那警觉的神色,让我的心悸动了一下。警觉,是动物和人共通的一种本能吧。
又遇那片山坡花欣然的样子,山坡的色彩,已不纯粹地绿,已然是秋野的了色彩了。秋的色彩,任由你想象吧。
看了影片柳如是,想更多地了解一下这位“秦淮八艳”之首的“河东君”。她是“明末清初藏书家、书画家。本名杨爱儿,更姓柳,名隐,字如是,一字靡芜,号隐怜,一号河东君、我闻居士,原籍浙江嘉兴,侨居江苏吴江”。影片是据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编剧,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文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明亡,柳劝钱殉节,钱推托不允,如是奋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钱降清后遭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河东君投缳自尽,得年四十又六。墓碑现在常熟虞山锦峰拂水岩下花园浜,碑刻有“河东君之墓”五字。
柳如是生前有《尺牍》和《湖上草》刊印传世。王国维先生不仅为柳如是的诗才而感慨,更为她豪侠的男士气魄而激动:“幅中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叹这样的奇女子,今世无人。
气节,骨气,血性,这样一些品质,在现代人身上,难觅。
十一层的窗外,雨如泣。
给博文找寻适合的配图,打开存贮的照片文件,目光被粘滞,这样,又游了一回记忆中的西塘。
俄罗斯诗人阿梅林在谈对诗歌的体验时这样说过:“诗歌是我的十字架,是欢乐和灾难,是理想和信仰,也是遗忘和争鸣。”这几句话引发我对“诗歌”的共鸣,似乎找到了什么是“诗歌”这一显而易见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却是我欣赏的一种诗歌写作姿态,我喜欢这有立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