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筱:栖居于都市的牧灵者(文化周刊)

(2013-03-25 08:50:27)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杂谈



张筱:栖居于都市的牧灵者(文化周刊)


《兰州晨报·文化周刊》3012年3月23日

数字版: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3-03/23/content_206981.htm

 


             张筱:栖居于都市的牧灵者

 

他游离于都市的边缘,俯瞰物质的繁华,也见证精神的式微

           以真实的血肉之躯,触摸世间的真情,生命的真

       谈到散文诗创作时,他说

          他喜欢它更适宜于思想的自由表达,适宜于灵魂的自由纾解

 

印第安人有句古老的谚语:“别走得太快,请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甘肃作家张筱在他近期出版的散文诗集《时空造影》中,发出了类似的诘问:“我的同类,请摸一摸胸口,请找一找迷失的灵魂。请感知一下自已的灵魂装着天使还是魔鬼。”他从艺术呈现的角度出发,将一个散文诗人内心的呐喊和人文关怀寄托于这本“生命历验之书,时空影像之书”。

张筱出生在陇南一个农村,和那时所有将“读书改变命运”奉为圭臬的农村娃一样,他按部就班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但不幸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听从父母之命拜一位老中医学医,甚至在老家小有名气。后来娶妻生子,在二十五岁那年当了招聘干部,一干就是五年。这之后,他又应朋友之邀去邻县当时很有名气的一家公司供职,这是他生命中另一个五年。在企业不景气时,他又到广州漂泊了一年多。这期间,他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也在漂泊中变得成熟。后来到了兰州,回望这些蹉跎岁月,他说:“这是我这半生唯一的一次自主选择。”言语间透出再次掌握命运的侥幸与自豪。

一路走来,许多人和事得而复失,唯有文字,张筱从来不曾遗弃。为生活不断奔波的他,很少有集中的时间用来静心创作,因而散文诗这种碎片化的表达形式尤其被他青睐,何况生活的艰辛也未能泯灭他内心持存的诗意,在奔忙的路上不曾忘记聆听树巅的鸟鸣,以及春天花开的声音。

在兰州,张筱开始住在“九米斋”,后迁至“三合居”。这都是他在兰州先后的住所,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坡上,进可入城“为膏粱谋”,退可与妻儿共享天伦。他在这里经营着米兰·昆德拉式的“小写的牧歌”。“我喜欢它的边缘,喜欢它与脚下都市的反差。在大街小巷行走时,那上世纪留下的种种印记,那种颓败感、芜杂感,还有烟火气,让人有种时光倒流感。”他如是说。

这样看似清简的所在,却给了他“居高临下”的冷静视角,让他得以俯瞰物质的繁华,也见证精神的式微。他甘愿选择这样的疏离,避开城市的喧嚣,执一支笔,在一张空旷的纸上,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放牧灵魂,让日渐麻木的灵魂重新充满张力。诚如《作品41号:牧灵者》中所言:“牧灵者,以真实的血肉之躯,触摸世间的真情,生命的真。”

( 本报记者 张海龙)

 

 

  张筱:写作是一种通透心灵的途径

 

晨报:在本书的后记中你说,在你的写作生涯中一直恪守着平民思想与贵族精神,这本书也不例外。“平民思想与贵族精神”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你又是如何在创作中统一的?

张筱:平民思想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平民关心自己能看得到的东西,这是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朴素认知,他是因人而异的。而贵族精神,首先是超于物质之上的一种生命理想,一种崇高的生命坚守——它更贴近灵魂,也更贴近人性的至美至真。

平民思想与贵族精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都具有着通透生命的一致性。

晨报:我注意到,这部散文诗集中每个标题都打上了“作品XX号”的记号。这种编排有何用意?

张筱:2009年到2010年,我探索性地创作了《时空造影》这本散文诗集。在创作之初,我为自己设定了时间限制,用一年时间来完成;在表现手法上,则每一章散文诗以作品编号的形式,以外在的一种形式,来连缀所有作品,当一年后,这部散文诗集已从《作品1号:紫牵牛》写到了《作品209号:无语秋风》,尝试算是比较成功的。

晨报: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与散文诗这一文体相遇,与你的阅读与生活习惯有关系吗?

张筱:最初,是喜欢它的文学形式,短小、灵活,相比散文更具强烈的抒情性,比诗歌审美更直接;还有就是它的篇幅一般短小,易于成篇,这对于一个要为生存奔波的人而言,它不需要整块的时间,也不受创作条件限制,更容易写成。直到写了几年,到1997年出了一本名为《爱的独白》的散文诗集后,愈加觉得散文诗这一文体更加适合我时间的零碎,与我的思想行为、情感方式、表达要求越来越吻合。老实说,到后来越来越喜欢散文诗,是喜欢它更适宜于思想的自由表达,适宜于灵魂的自由纾解。

写了多年散文诗,我喜欢的是这种文体行文时,思想所能达到的放纵性;喜欢它无拘的抒情形式与诗意的表白;热衷于把瞬间感受形成美的语言、美的文字;痴迷于一种近乎呓语的自由言说和灵魂神性的抵达。

晨报:从你博客中看到许多你的摄影作品,许多镜头十分唯美。这些摄影手法会不会被用于散文诗的写作?比如对瞬间景象的捕捉,或者对某一事物的局部特写等。

张筱:唯美,是我的一种追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摄影。美是存在的,美是等待被发现的。通过摄影,对于美,又有新的领悟。即使是拍摄同一事物,因距离的不同,方位的不同,时间的不同,也因取景框的“界定”,所完成的摄影作品也很是不同,不同的景象产生不同的物语,这就是诗,是诗的另一种形态。当然,也同意你的看法,瞬间景象的捕捉,某一事物的局部特写这些摄影手法,都在近年散文诗的写作中尝试并运用。

晨报:写作和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以后会出一本散文诗与摄影相结合的书吗?

张筱:写作是“一种通透心灵的途径”。因为在我心目中,一直视写作为一件神圣的事。更愿意以灵魂呈现的直接来完成我的写作。于我而言,为文只是一种宣泄,一种物质之外的活法而已。摄影只是文学之外的另一种爱好,通过摄影,可以使自身审美情趣、审美境界发生一些改变,以另一种视觉来观感、品悟世界和世相;在其艺术性方面,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提升。

目前没有想过出一本将散文诗与摄影相结合的书,但也许会出这样一本图文集。

 

本报记者张海龙

张筱:栖居于都市的牧灵者(文化周刊)

 

  默认
http://www.lzcbnews.com/tplimg/spacer.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