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生活或幸福的真相(读书笔记)

标签:
张筱夏雨读书笔记涅瓦河《圣经》欧内斯托宇宙文化 |
分类: 评论、杂谈 |
读完《夏雨》最后一页文字,我的大脑在刹那间陷入一片空白状态:没有呼吸,没有心跳,失去知觉——生命进入到一种真空的状态。这不是我有臆断,确确实实是我当时真切的感受。在要掩卷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后扉有足足三张书页(6个没有编码的页面)完全空白。这样的事件(如果能称为事件的话),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不知这多余的三张白纸,是设计时设计的一种风格,还是印刷厂装订时的失误?
在想着这个问题的同时,又想到了书中的主人公体验到的感觉:“这种带着微笑的半睡眠状态使人害怕,因为它如此接近幸福。”他(欧内斯托)“热切地想过石头的生活。死亡和石头的生活。”这句话象流弹一样击中了我的心脏,仿佛它要让我体验这样的生活。
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距青海玉树县4·14地震灾难过去不到一个月)。《夏雨》的忧郁与啜泣,遥远或并不遥远发生过的自然灾难见闻一同让人困惑。“人类从未受到保护,人们很久就相信这个,但人类从未受到保护。”当今全球人类高呼保护自然,这会不会也是空谈?
《夏雨》是一本关于孩子们和父母的故事。作品基调一如作者其它作品一样冷枯,但在掩卷之后慢慢回味,让人还能感受到那些细节中生命燃烧的光亮与温暖——我称之为是“悲观主义者的温情”。
在七个孩子中,欧内斯托这个十二岁的男孩的行为举止,给周围的居民、小学教师、杂志记者都留下“怪异”、“病态”的感观,他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他的孤独、个头都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他拒绝接受教育,不识字却能读出《圣经》的内容。但从他与父母交谈对话时可以看到,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怪胎。他是在用生命、灵魂感受、感知这个世界甚至宇宙。
“我明白了一些事但还说不出……我年岁太小,无法表达清楚。例如宇宙的创造。我呆在那里,突然间,我眼前出现了宇宙的创造……”听到这样的话从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十二岁的男孩口中说出,你会相信吗?相信他明白宇宙的创造,还是相信他不识字?作者在许多章节中,为我们设置了许多的迷团。由些也引发人们对教育以及教育体制的反思:教育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是开启人类的智慧,还是用经验的方式灌输认知世界、宇宙的知识?教育是对智慧的开启,还是对智慧的扼杀?作者的用意,也许就在此吧。
另一个主人公冉娜是欧内斯托的妹妹,只有冉娜懂得欧内斯托,也深爱着欧内斯托。同样欧内斯托也爱他的这个妹妹。特别当他们的母亲讲起她在火车发生(杜拉斯的小说中,似乎主人公的恋情一开始都是在火车型上发生的)的初恋时,兄妹俩都能感受到那种炽烈的爱火在心中燃烧。欧内斯托的离开之日,也是冉娜的离开之日。
一本烧坏的《圣经》,一棵独一无二的大树,一曲《涅瓦河》,两张椅子反复出现在作品中,作者要我们的,似乎都在这里。还有土豆,棚屋,废弃的高速公路,维里特(郊区)的水泥建筑,塞拉河等等。故事是零碎的,情节是零碎的,叙述是零碎的。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构成了《夏雨》。
欧内斯托一家,是于社会无足轻重的一家人,远离主流社会,生活在边缘的边缘地带。他们的父母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所谓的事业要奋斗。他们只是靠福利救济活着,对孩子们也没有什么要求,孩子们想做什么,就让他们去做什么。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人想到了原始这个词;他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原生态的真的特征。
小说中许多章节,都是以电影脚本的形式出现的。欧内斯托与父母的对话,父母与小学校长、记者的对话,还有场景的切换,氛围的渲染,都呈现电影剧本的样式。在小说的最后,就是两章精彩的对话:一章是父母与《宝宝文学报》记者的对话,比如记者问道:“关于你们的儿子,有人说到世界的多孔性……有人说世界是多孔的,知识即使不是被传授的,也可以说是从世界分泌出来的……还说学校并不像从前认为的那么重要……你们的看法呢?”另一章是记者与从法国游学回来之后的欧内斯托对话(片断):
记者:科学的界限每天都在后移,至少人们这样说……
欧内斯托:不,它是固定的。
记者:你是说,欧内斯托先生……只要人们一直寻找天主,这界限就是固定的?
欧内斯托:是的。
记者:那么天主会是人类的主要问题了?
欧内斯托:是的,人类的唯一思想就是缺乏对它,对天主的思考。
在一天夜里,在他们的母亲唱着长长的、呜咽的《涅瓦河》时,下起了一场夜雨——夏雨落在了维特里的市中心、灌流那株大树、小路、陡坡上,“落在世界末日的那两把令人心碎的椅子上。强劲而浓密的雨点像是不断的啜泣声。”
小说结尾欧内斯托走了(后来成了学者)。冉娜走了。在兄妹俩走后父母抑郁而死。他们的弟妹被转到一家孤儿院。
杜拉斯在后记中说到,这是她根据她写的电影剧本《孩子们》拍摄现场写的一本书。在写书期间她去了维特里十五六次,她开始爱上它并在这个最缺乏文学性、缺乏个性的地方,臆造了它。她还说,孩子们的名字不是杜撰的,书中自始至终的爱情故事不是杜撰的。被烧毁的书(那本烧了一个洞的《圣经》)是她臆造的。
生活如石头一样真实,冷漠。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触摸到真相,却说不出真相。这大概是小说的寓意所在吧。
2010-01-12 伏龙坪·三合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