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诗班的世俗,其它(随笔)
(2009-05-19 08:44:52)
标签:
张筱随笔宗教黑人女歌手世俗教堂劳丽丝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送别的场面是各式各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当一个人身处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时,心头也难免会涌上或浓或淡的忧伤。而转念再想想,人的一生,不总就是在做着一些迎来送往的事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与古人相比,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使当代人所谓的离愁别恨去了许多内敛的光泽与沉凝质地。所以伤感也就轻轻地来又悄悄地去了。
早晨醒来,送别的宿酒如同昨夜的浅淡的忧伤一样,已不知去处。只是感冒发烧有点让人讨厌,但却清楚知道这与“甲型H1N1流感”无涉,还是找出几片感冒药来,缓解这种症状吧。睡了个回笼觉直来,见天阴着,有点要下雨的迹象,加上人无论那儿不舒服,都会影响到心情的;阴天,加之身体的酸痛,便打消了去近郊散步、爬山的念头。和一个久未联络的朋友通电话,聊天……
胡乱吃了一餐中午饭,就又歪倒在床榻上,翻了会书突觉无味无趣极了,就打开电视。跳过两个频道插播的广告,画面出现了一部影视场景,看屏幕下方的小字,刚好是一部闻其名已久却没有想起来要去看的一部电影,可惜已经开始,不知前面播出多长时间了。但我还是决定先看看,再确定是不是换个频道换个节目消磨时光。
《修女也疯狂》这个片名,还是很魅惑的。影片刚播放到黑人女歌手目睹一桩命案被杀手追杀逃生的片断,那惊险、激烈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我,就这样让脑细胞随片子的节奏跳荡着,很专注地看完了这部影片。虽没有看到开头部分,但还是明白了这个影片的故事情节及要表达的一些观念。
月光夜总会黑人女歌手迪劳丽丝因目睹夜总会的老板——与她关系暧昧的黑社会头目文森与同伙造的一桩命案后成功出逃,然后被警官暗中送到一座名叫圣·凯瑟琳修道院神秘密隐藏。但迪劳丽丝活泼好动,又喜欢抛头露面,她简直无法忍受修道院沉寂冷清的生活。后来,院长为惩罚她把她安排到唱诗班里,开始她对糟糕的唱诗班是不屑一顾的,原来的指挥为了为难她,就把指挥棒给了她。这样她就有机会对唱诗班进行改造,也将流行歌曲的元素加了进来,打破了传统呆板的唱法。没想到这样一来,反到吸引了街头散步的人随着歌声走进了教堂,此举得到了主教的赞赏。这样一来迪劳丽丝的胆子更大了,她把修女拉上大街搞卫生、画壁画、作宣传,使得电视台的人前来拍摄采访……她完全忘记了自已的身份与危险的处境。唱诗班在弥撒时高唱流行歌曲,仅是词改成了赞美天主,而且还揉进了一些舞蹈动作,欢快的弦律、欢乐的歌声,不但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到教堂做弥撒,也的更多的热心人捐赠资助下修葺了破败的教堂,唱诗班的声名一时鹊起,连出访这个城市的教皇闻听些事点名要到这个教堂观看唱诗班的演出。
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修女们破开荒地乘上一架飞机,前往另一个城市援救再次落入文森手中的迪劳丽丝。在月光夜总会里,修女们在警员的帮助下成功地解救了迪劳丽丝,唱诗班演唱也很顺利,教皇观看后十分高兴满意,还与迪劳丽合了影,使她一举成名。
影片给我留下了许多回味,但让我觉悟到的是无论是俗世生活中的人,还是神圣的修女,虽然在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但寻求精神的愉悦与内心的欢乐,这一点是相通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教派、教义,如果仅仅拘泥于枯燥的教条与呆板的形式,那么它的信众或信徒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它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它是神化的、失去人性的。而唱诗班的变革之所以能得到教主的支持,正是因为她们的演唱能吸把更多的人吸引走进教堂;能吸引更多人的关健,这就在于唱诗班演唱的俗或者说通俗。
稍微留心一下发展到了今天的佛教,它也与往日有所不同了。它已不拘泥于深山古刹,不拘泥于青灯黄卷,而是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传扬,一种形式更广,更易被信众接受的方式传播……
世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突破,而是循序在变。有些变化,缓慢得不为人所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身处这个多变的世界,也在不断变化,生命本体(身体)的、思想的、灵魂的……这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人们总会生发类同于这个样的一声感慨:往事不堪回首。这个“不堪”,正是我们平日里所觉察不到的变化。
由此我想到了写作,也给了我类似的启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有责任的写作者,是融于生活,融于社会的;他创作的作品(笔下的文字),也应该是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类生存、关注人性善恶变化的一些事件、事例、事实——当然,它必须也是高度凝炼的、艺术化的。至于这份责任,更应该是主动承担的,而不是别人或者某一团体、某一社会机构强加的。
我们都生活在俗世里,谁也不能免俗,谁也不能脱俗。但保持心灵的圣洁,追求人格的魅力,与人性的闪光点不断完美焊接,是我们理应不断自我修正、完善的人格与人格力量。
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