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河流喧响的浪花
——读《水中青苹》所感
□ 张 筱
一直喜欢着小。小花、小草、小诗……但却不喜欢小猫小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拒绝宏大。所以,当一打开《水中青苹》时,我便被一首首小诗弥漫着的青纯气息所陶醉。当读完这本诗集后,只觉得诗人的真切的表达、以及诗中追求的那种完美意境,都让人为之着迷。
“诗歌,往往传达着生活经验中只能意会的部分和审美发现。”我在对《水中青苹》的解读中抱着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不懂诗歌评论,但在酝酿之后,我却想在假期这个安详的早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为这本集子写点什么。自然,这纯属个人观感而已。
此刻,阳光正透过绿色的纱帘,把温暖的光缕洒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几行明亮的诗句就跳跃起来:
·
沉默的唐古拉山/我是你流水的影子/我是你飞鸟的翅膀
· 一柄伞/永远不是一个世界的注脚/更多的雨,没有伞可以抵御
· 所有明亮过的/事物/都渐渐模糊/仿佛黑暗/才是人类最终归宿
品读着这些灵动、隽咏的诗句,我再次抬起头来,却一扭头看见门框外的那棵树,花枝摇曳着,那枝头一簇簇刚刚绽红的花蕾,被阳光温柔的大手抚爱着……站在时光的一角的这棵树,独成一幅画。她不也是献给春天的一首诗吧?林红卫的诗,也是如此地抒情着:于所有熟悉或陌生的事物,于心灵暗滋潜长的繁复情愫,于生命行旅中的奇遇或历验——凡此种种,都让诗人用思想的红绳联结成诗。
茶是我们熟悉的物事,而诗人却对此一叹三咏,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有一些茶叶/浮在水面/就像那些很容易/见面的熟人……有一些茶叶/沉在杯底……还有一些茶叶/游荡在/杯的中间……”(《一杯茶》)。诗人由此三个层面,却联想到了“熟人”、“渴念着的心爱旧友”、“我”远离了的灵魂。
在另一首《水中茶》的后面几节,诗人这样写道:
“在水中
在水中
许多自已的味
别人未品
自已先尝
然后
末了
也只是无味后的自已
现在
水
是透明的
我
是那些茶叶们
泅在透明
却又
深深窒息的去处
夜
还在风里默静
读着这样的诗句时,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流动,并在瞬间产生了共鸣。
而在《清涩的晚茶》这首中,诗人的情感再次升华到“弥散着三叶草的清香。”
诗的灵魂是诗人心理的直接现实,诗人应该以生命本体内部的经验与感悟把握世界并用灵魂来抒写。“诗是诗人生命熔炉的瞬间显形,并达到人类整体生命的高度。”读着《水中青苹》时,我就有着这样的感觉。譬如:
“
你听懂过那只/不肯入林的鸟吗/它想进入别样的黑夜/它想在别样的/黑夜里/寻找/属于自已的月亮”(《你听懂过那只鸟吗》)。
“痛苦/是你刻意/喂养的/一只不安份的猫/如果总拿回忆的刀/割了自已去喂养/想必它一定会/越长越大/总也吃不饱……(《痛苦是只不安份的猫》)。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条隐密的河流,那么收录在《水中青苹》中的诸多诗篇,我以为正是诗人“隐密的河流”喧响着的浪花:多姿多彩、清润透澈、激情四射……《水中青苹》、《孤寂的树》、《鸟的呓语》、《以爱为界》、《三个女人在沙路上踯躅》、《一粒沙的痛苦》等篇什,无论在意象的捕捉上、还是在意境营造上,诗人的天才与想像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诗人的情感是纤细的、表述是委婉的、抒情是独特的。
在这本诗集中,《腾格里之魂》、《秋日晴空下的老槐树》则一反诗人惯常“独白”式的风格,显得张扬而大气,给人内心来带一种强烈的震荡。在唯一的组诗《红尘之外》中,诗人写到了自已的老师、同事、还有生活过的临夏。这也是一组很大气的诗。正如马步升先生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称:“处心积虑要惊世骇俗的人,往往会把‘自我’都丢失得无踪无影,而素面朝天者,恰恰把自已的本色展示出来了。林红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我以为,这是对诗人恰如其分的评价。
诚如诗人所言:“诗,当是人自本身生命喧嚣的精神投影;诗,当是人生与现象世界复杂交通的精神连结。”
愿诗人写出更多好的诗歌,不为别的,只为着内心的喧响!
2009-04-05 伏龙坪· 九米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