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意(随笔)

标签:
摆件人意尺度弟子释迦牟尼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饭后浅酌慢饮时,想起了李白《将尽酒》中的两句诗:“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人生如意的一种状态,也有一份难得的从容在里面。那种洒脱的豪气,着实让人迷恋、向往。可惜,我那一刻的心情却不是这样,而是有着“烟雨朦胧”的迷惘。满腹的惆怅,与得意二字相去甚远。
酒喝得酣了,又换上一泡茶,打发临睡前的一段光阴。心绪散涣、目光在在斗室游移时,落在了架上的那几排书上,可那一刻却没有一本能提起我的兴趣;后来,反到是橱柜上的那尊“人生如意”的工艺摆件,让我有了浓厚兴致。
摆件底座是用仿红木做成的,正面书着“人生如意”四个字,座上面是几枚栩栩如生的灵芝,在它的上面还有一支人参斜卧着,呈现出一种随意、闲适、洒脱的姿态;在人参芦头部位,伸展着一柄“如意”,如意的柄与人参卧姿平行、对应。做为一件工艺品,整体造型还是不错的,其喻意自然很受人们喜欢。
这个摆件并不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也不奢华昂贵。把它放在平民百姓家中,当做一件摆设或者装饰,是有点趣味的。这个“人生如意”的摆件,这正是妻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也是对我的祝福与祝愿。记得就在妻子送我礼物的那天,我没有向她道谢,只是由衷心地说了一个好字!但在我心中,却有一股暖流在奔涌……
人们都在各自的规道上生活着,实践着生命的意义。虽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无论是因为爱,还是因了责任,或者怀着仇恨……人生如意,只是我们一个美好的向往。人生是否如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尺度,只是这个尺度无法规范度量。它是由一个人生存环境、修养、思想、欲望的尺度所决定的。这个尺度,正好是我们对外界、对所谓红尘人世的感应。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不经意间,岁月的年轮就密匝匝地在人生的躯干上裹了一圈又一圈,让人唏嘘慨叹。偶尔我会问自已,人的生命有多长呢?
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经》中也曾这样问过他的弟子:“人命在几间?”
弟子甲答:“数日间”。
释迦牟尼:“子未知道。”
弟子乙站起来答:“饭食间”。
释迦牟尼仍道:“子未知道。”
见两位师兄没有答对,弟子丙站起来答:“呼吸间”。
释迦牟尼还是那样平静地说:“善哉!子知道矣!”
释迦牟尼与几位弟子的对话,意思就是说生命的长度不是几天,也不是一顿饭的功夫,而是在一呼一吸间。的确,只要一口气上不来,生命就到尽头了。依此而言,人的生命的确是这样短暂。
记得在一本佛教书刊中,读到过这样的一首谒: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虽然这首偈的原意是在规劝人们及时学佛、信佛、念佛,但它同样映射出一个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该只喊在嘴上,而要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只有用我们的生命去付诸实践,才不会荒废此生。
人生在世,无论出世也罢、入世也罢,都要有信。这个“信”,自然是坚定的信仰、对生命的自信、生存的信念与信心。只要有信,再加上爱(大爱)、善、利他,那么就离万事如意不会远了!
闲时翻熊耳山空相寺自立法师的《学佛与念佛》,书中有一首劝说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如意!如意!如得人意,如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如不得人意。欲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先如人意,而后再如我意!若能如是,如得万事如意。”
我喜欢酒的浓烈,也喜欢茶的滋味。干云豪情与淡然心绪,是平衡人生的不同的两个面,正如传统的“阴阳”学说。固尔无论生命是苦悲、还是欢欣,我都将以此两面为舞台尽情歌吟。
夜已深,一泡茶已如清淡如水。心情也如这茶水淡然无味。恐怕,这淡然无味的茶水,就是生活的原味吧?可是,生命之味呢?这绝不是甘苦二字所能包容的。“先如人意,而后再如我意!”也许,这才正是人生如意的真谛!
2009-03-17 伏龙坪·九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