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是你“混”着的味(随笔)

(2009-01-07 13:08:32)
标签:

张筱

随笔

混搭

莲花白

米饭

形声字

红萝卜

兰州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生活是你“混”着的味(随笔)

 

      生活是你“混”着的味

 

         □ 张 筱

 

从上海儿子打来电话,说他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发现联网的电子身分证头像是别人的,出了这样的差错,业务自是办不成了,所以他打电话让我想想办法。这样,我就又把电话打回老家,打给父亲,让他近日进一趟城,把(我)儿子早就办好的二代身份证取回来,看看上面的头像是不是(我)儿子的。然后又打电话给朋友预先告知她此事,如果需要的话得请她帮这个忙。自然,朋友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吃完午饭,从九米斋往单位走的路上,我突发其想,这个小事件,难道不是一种“亲情接力”吗。电话从上海打到兰州,再从兰州打到陇南;先是儿子打给他父亲我,我弄清原委会又将电话打给我父亲。人在困境或需要帮助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亲人的帮助、支持,还有朋友,不是吗?

路上我首先想到的是刚吃过的这顿午餐。由于近两个月来,我在家一直是一个人用餐,所以吃什么、怎么吃(甚至怎么做)全由我说(做)了算。这样往往做一顿饭会吃上两到三餐。当然,不是我懒的缘故,其实我很喜欢做饭,也曾给朋友们说过,不要怕做饭,那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做饭时,你可能会抛下头脑中想的一切,专心致志地想这个菜如何配、那道菜如何佐……菜做好了,而且色香味俱佳,那刻很有成就感,有时兴致来了,还会打开一瓶珍藏的老窖喝上几盅,生活的中的惬意,莫过于此了。这可以称做自食其力,也可以算是自娱自乐。可懂得这种乐趣的人不是很多。更多的年轻人认为做饭简直是浪费时间,他们喜欢在外面吃便当或快餐。话往回说,三天前晚上煲的一顿米饭,结果先后吃了三餐。第一餐是炒菜吃白饭,第二餐是蛋炒饭,第三餐是菜米饭。前两餐的做法想来不用解释,可最后一餐的“菜米饭”,我不得不在这费话几句了。

取一束算苔、半根红萝卜、两瓣莲花白洗净,算苔与红萝卜切丁、莲花白切成条,然后再点姜沫,打开电饭煲盖子,将红、绿、白三色菜与姜沫、肉丝一咕脑放入,加开水少许、盐适量,与剩米饭搅匀,通上电源十分钟,这餐饭就好了。省时,省力、省电、省去另外炒菜的麻烦。打开饭煲盖一看,果真是要色有色、要香有香,只不过是形稍差了一点而已。“菜米饭”就这样被我做成。

九米斋到单位的路途,有一段路是山坡,下山后过了铁道,就能拐向铁道与公路中间的一个绿化带边上的人行道。人行道由东向西,行人很少,这样就不用躲避来往行人和车辆;而贴近这路段几乎没有高楼,温暖的阳光照在背上很舒服,加止视野开阔,这样边走着边想入非非就不难理解了。

望着从眼帘滑过的列车,就想起了南方的一位朋友。与这位朋友又有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记得十多年前朋友初到南方的两三年给我写过一封信,至今我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在南方混生活,距诗歌已经越来越远了。”那时他一个混字,让我感喟很多,是啊,人们谁不是在混生活呢。后来,我也离开家乡,到现在出来混生活也很久了,还算是能自食其力吧。现在,已很少有人写信了,但每每在与朋友们的通话,都会彼此问对方:混得咋样?一个混字,显得问者的随意,又让人能感受到话语中充满了的关切之情、牵挂之情。这个混字,也很温暖。

“混搭”是一个曾经流行的词,专指服饰的一种或多种搭配。但我很喜欢把这个词用在我结交的许多朋友身上:我与朋友,或朋友们与我,也是一种混搭。不只是网络的原因,我的朋友构成很复杂,就是现实生活中,我的朋友各个层次都有,所以总有朋友惊讶,你的那些朋友咋这么杂。所以,在我的朋友圈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并不适合。但是,我通常是独自与这些不同的朋友进行“混搭”,而不是将这些朋友们进行“混搭”。我以为,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学会包容,不仅需要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等闲视之的气度。只要有真诚,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朋友的。不管是那类,只要能与你“混搭”就行。

有人翻开《说文解字》,便读到: “混,丰流也。从水昆声。”随之撰文,专门就“混“字进行了诠释:“混”意思是“丰沛盛大的水流”,形声字,属于水部,跟水有关,而“昆”则上这个形声字的声。而“昆”本是个会意字,从日,从比,金文里的字形,是表示二人在日光下并户行走,本意为“一起、共同”,昆虫其实就是成群混在一起的虫子,而“混”就是很多水滴“共同”“混”在一起。这个诠释,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

如果说思潮正是一种“流”,是“水”的话,那么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先贤大师的思想,“流”到今天,也是“混”的。再纵观中外古今文学的源流,也是一种“混”的状态与形态。

往小里去,若回头看看自已走过的路:在乡村务农“混”了多年,在行政单位“混”了多年,在企业“混”了多年之后,又在广告人行列“混”了多年。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混搭”的结构。至于写作,也如朋友所说太杂,有点混:散文诗、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通讯……也完全是“混搭”的形态。而写作二十多年来,又一直与多变的职业“混搭”着,真有些含混不清的意味。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真实发生过、存在着,与我关联甚至纠缠不清生活与生命历程。这样的生活是真实、可触、可摸、可视、可听的,这种生活的味道也是我自已的,不管我想要不想要,它都是我的,而不会别人的。

朋友,咋样,你混得还好吧?那你就慢慢混吧,我可得上班“混”薪水了,啊哈!

 

20081218  金城·西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寂灭(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