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关夜思

标签:
张筱散文铁桥夜思倚角卧像伏龙金城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若有若无凉爽的夜风中,中山铁桥南北两侧和桥上,一如既往地热闹着:饭后散步的,游玩拍照的,下了夜班回家的,从北滨河路过来进城的,隔三五步三三俩俩凭栏眺望的……你来他往,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休闲的市民,似乎都有着不错的心情。这种惬意的表情或肢体语言,就那么轻描淡写在一张张年轻或不年轻的脸上,也挟带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中。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令人浑身不由自主地都处在一种松驰的状态。而神思,却在漫步中被那些溢彩的灯火、被那粼粼的波光扯得很远了。
淡紫的灯光,蜿蜒迥转,勾画出飞檐倚角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是那样醒目,如迷似梦;射灯打出橙黄色的柱状光芒,投照在一座座古典的琉璃瓦顶,让这依山而耸、面对汤汤黄河的古建筑群,更显得错落有致,经典绝伦。而高高在上的白塔,则形同一劂著名的词牌,统领着脚下的灯火璀灿的建筑、铁桥、河声与光影……记得在兰州生活的七八个年头里,曾经无数次走近金城关,穿过金城关;也曾经多次在冬天的夜晚、夏天的夜晚欣赏过金城关。可是,任何一次与金城关亲昵的接触,都没有像今夜这样,让人为之动心、动情。
站在黄河铁桥钢铁的栏杆边,倚栏看河水滔滔,想那一个洄旋,看那一抹抹倒影在波光上的变幻,心中感慨着世界的五光十色、感慨生命的飞彩流光与短暂。边走边张望,才发觉这个秋天、这个“两山锁一河”的城市,今晚的夜色,的确与往有些不同。不知不觉中,我拐了一个弯,又漫步到了亲水广场。见那白天人很多的健身角上还有三俩人在做运动,一时兴起也凑了上去,先在跑步机上小跑一阵,再换了另一台器械要做扩胸动作时,发现一只孔明灯在不远处冉冉上升,向西南飘移;过了一会,又升起一只,在夜空中顺着河水的方位向西飘了过去。直到这只孔明灯远得模糊了,我才收回目光,找了一处啤酒摊坐下,要了一支黄河啤酒。就这样坐在河边最后的啤酒摊上:一个人无须碰杯,也就没有用杯,对着瓶口仰头畅饮,一气就喝下去三分之一。其实这种喝法,是最痛快的一种喝法,最市井的一种喝法:干脆、爽快、简捷。
目光再次举起时,便看到横卧在粼粼波光之上的百年铁桥,如虹影永驻;金城关建筑群亮化效果,从这个视角看过去更加华美。而白塔、金城关、铁桥的灯光,在夜色中构成了一个凸起的金三角。金城关的夜色,无疑是最美的、最独特的。自然,也因为白塔、因为百年铁桥。记得有次陪外地商界的朋友一块逛兰郑州时,那位导游介绍兰州时用过这样的话:一本书、一台戏、一碗面、一座桥……这一本书,自然是《读者》;一台戏,当然是《丝路花雨》(或《大梦敦煌》),一碗面,正是牛肉拉面;一座桥,就是这座百年铁桥——“天下黄河第一桥”。虽然这些话是对兰州的高度概括,但却过于表面、过于片面、过于武断。同样我做为一个外地人,对兰州的最初了解虽然同样是从书本上,但那却是后来改为《驼铃》的《陇苗》,是《飞天》,是《读者文摘》(现在的《读者》),是《金城》。其实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必须要身心一同进入,顺着文化的脉络、和着市井生活的脉息、进入民风民俗的俚语,才能寻找到一座人文城市的精神、气韵。那时你会发这座城市许多独有情衷的东西,先是欣赏,后是喜欢,最后融入。哪里有声色、有味道、有风尚、有故事……令人留连忘返。
蜿蜒迥转,飞檐倚角的淡紫光芒,与橙黄色的光芒交相光辉映,让这个秋夜更显得安然、神秘。面对汤汤黄河对岸的错落有致,经典绝伦的金城关,我知道在我目不能及的地方,还有许多处景色,让兰州自我陶醉。白马浪往西的龙源主题雕塑公园,那“龙”的碑廊,那飘逸在半空的“龙”字雕塑,那龙生九子的“龙门”花岗岩龙柱,无一不在陈述着历史的轨迹。如果说龙源主题雕塑公园,涵盖着一个民族的辉煌心声与腾飞梦想。那斜对面河南岸的黄河母亲卧像,又饱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情节,为什么竟让那么多的人为之称颂、倾倒?母爱,那河水一样绵绵、滔滔不绝的大爱,岂止是华夏儿女的情愫,那是温暖着全人类的、最柔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沿着黄河,还有许多大型公园,在一同诠释着西北这个城市的独特风韵:水车园、水车博览园中巨大的水车,黄河边上漂流、横渡的羊皮筏子,黄河源公园那座用黄河卵石镶嵌、支撑着的那只巨型陶罐,昭示着又何止是悠久的文明人脉。
关于金城关的多种传说中,最令人感到传奇的是初建关隘时掘出金子的传奇故事。年代久远,此亦无法考证。但在我心中,还是接受了这个传说。金子,无论是远年还是近代,都是贫民百姓的梦想。金子,一直都是财富、富有的标识。但是,从远年流落至今的关隘,却是战争的产物,不说曾经多少尸骨累于此了,但血染的战袍,无疑保卫了一朝朝王候的大纛。好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而今的金城关,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包容着世态百相,吐纳着安宁、安静与和谐、和平的新境界。
如果说一座城市有它的精神,那么面前的这个城市,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来描述、形容、比拟呢?想了半天,我都没有找出一句贴切的经典语句。对于山水兰州,对于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这个省会都市,其实我更愿意作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它当做一幅山水长卷来阅读,它就是一幅大气磅薄、龙卷蛇行的行草。被一代代兰州人涂抹,被万万千千他乡客赏阅、叩问。
每有朋友来,我都会和他到金城关下漫步,在百年铁桥前留景,去龙源解读龙的神话,去白塔山感受一段历史,去碑林触摸汉字的温度,去黄河源寻找内心的沉寂,去黄河母亲卧像前脉脉对接一种情绪……也会领他去龙首山俯瞰、远眺,看城市风景,或数一数这个城市多少座桥。或者,邀他去伏龙坪九米斋做客,喝一杯三泡台,或由我亲手为他泡一泡工夫茶;抑或小酌几杯,抑或酣畅痛饮直至把美酒当做诗句一样吟咏。
夜深了,摊主也要收摊。就这样我又看了一眼金城关的灯火,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回去的路上行人渐少,城市灯光渐稀。而当我爬上那道坡,站在伏龙坪的崖边回望时,却看到车流在城市夜色中闪耀着,流韵出一条条灯的溪、灯的河,五光十色,仿佛在行进中等待,与晨曦天光对接。
200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