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 筱:在漂泊的路上守望梦想……

(2007-05-10 11:15:38)
标签:

张筱

漂泊

路上

梦想

分类: 评论、杂谈
张筱:在漂泊的路上守望梦想……
 

   受访人:张筱(九米斋主)  兰州玛雅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文案总监

   采访人:刘小雷  本报(兰州晨报)记者

  • 从业经历:农民-乡医-乡镇干部-企业厂长-记者-广告人
  • 爱    好:读书、喝酒。
  • 座右铭:生命的独旅者/灵魂的漂泊者/思想的唯美者/文学的道者

张 <wbr>筱:在漂泊的路上守望梦想……

 

 

  • 你用了一个容易制造错觉又意味深长的词:复杂

 

晨报:首先,祝贺你的散文集《生命的盛夏·思想的盛果》在2006-2007网络文学节原创文学评奖中获得二等奖的殊荣!其实在采访你之前,我特意去了你的博客,感到您阅历十分丰富,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从农民,到乡镇干部,再到企业的厂长,还干过一阵子记者。最后,你为什么又选择了广告行业?

 

张筱:这次去北京领奖,只是一个偶然。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获奖,04年就去北京领过一个散文奖。当然,这次获奖,肯定也不是我拿到的最后一个创作奖。获奖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出席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宽视野,多结识几个朋友,也能了解到与文学相关的最新动态。2006-2007网络文学节活动,主办方为作者、文学网站,出版社三方构建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类似这样的活动,据我所知这还是首次。

    《生命的盛夏·思想的盛果》被红袖网站推荐参加2006-2007网络文学节原创作品评选活动,通过种种环节最终入围、获奖,既在我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能在网站诸多文集中脱颖而出;意料之中便是自己对自已文字的负责——动机起码是非功利性的、语言是真实平和机巧灵动的。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又顺理成章。当然对于奖励,我不敢说自已是无动于衷的,但对于所谓的荣誉,确是看得淡而又淡了。话说回来,这次能获奖,只能算作是我写作生命中的一次幸运际遇罢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

    提到我的阅历时,你用了一个容易制造错觉又意味深长的词:复杂。不过,单从我的履历来看,我不但复杂而且是够复杂的了。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特别简单。在徽县二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我终没有“成龙”,而是回到泥阳镇(那时还是乡)中集村(一个牧歌式的乡村)“成农”,完成了由学生向农民的“转型”。这期间听从父母的安排,拜了一个老中医学习岐黄之术,十八岁那年参加乡村医生统考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成绩;十九岁在县卫生学校学习一年,二十岁就执业从医,两年之后,在哪一带还小有名气。后来娶妻生子,在二十五岁那年阴差阳错当了招聘干部。这一干,就是五年。这之后,我辞职应朋友(一位高中时很要好的同学)邀请,去了邻县当时很有名气的一家总公司供职,从办公室到科室负责人、再到下属企业当了几年副厂长。锌都的这五年,我结交了几位很好的朋友,这是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五年。在世纪之交时,所在企业不景气,在朋友的拾掇下到广州漂泊了十五个月。那一阶段,我感到了人生的许多无奈,也在漂泊创荡中变得成熟和理性,也真正地认识到了生存之艰难与生存之残酷。也可以说,在2001年以前,我一直是盲目的、被迫地为了工作而工作。只有后来到兰州,是我这半生唯一的一次自主选择。

    至于进入广告行业,这是命运与我开的另一个玩笑。不过,能进入这个行业,我感到自已很幸运。正是在这个行业,在玛雅广告公司,我才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也结识了象任悦、秦小峰这样好的领导、同事。当然,撇开工作关系,我们都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 创办一份杂志,是我的另一个梦

 

晨报:在广告公司供职的这几年中,你曾策划、创办了《风行西部》月刊并担任执行主编,由上海大众营销二部主办的这份内刊当时在业界小有名气,在两年之后,又是什么原因停刊了?在广告行业打拼多年,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张筱:这份杂志其实是公司任悦、秦小峰两位老总策划的,我只不过完成了这个方案的写作与执行。那时,我刚刚进入公司。而选择这家公司时,主要也是冲着这份杂志来的。因为对于广告行业,我确实很陌生,竟然连文案是个什么样职位都不了解。当时应聘是秦小峰接待的,也许是我满脸的苍桑和话语中的真诚感染了他,他没有过多问我什么,只是交待了一项工作。也就是在他的交待中,我心中对于文案是个什么东西有了轮廓,而当谈到我的具体工作主要是负责创办这份还正在策划中的杂志时,我才如释重负。我知道自已有多大肚子能吃几个馍。创办一份杂志,是我的另一个梦。这个梦很快就实现了。杂志做出来了,随着刊数的增长也为公司在西北、西南汽车行业赢得了声誉。可在两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杂志停刊了。

    说实话,我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广告人。在广告公司干了五年,虽积累了许多行业经验,但与许多大都市广告公司、广告人相比,我们的创新还不够,还不能很好地驾驭市场。当然,这与当地客户的观念还很落后,也与地域有很大关系,这是不可逾越的。面对客户,我们只能全心全意做好服务,特别是在今天人人高喊诚信,把诚信当做企业宣言与准则时,我们则更多地是用行为来证明。

 

  • 每五年写一本书,出一本作品集

 

晨报:你的获奖作品集《生命的盛夏·思想的盛果》什么时候出版?你现在一共出了几本书,下一步写作计划是什么?

 

张筱:我这样回答你吧,也许会在年内出版,也许会到明年。这是一个牵涉太多的话题,我不想扯得太远。在这次网络文学节座谈会上,我说过这样的话:上世纪80年代想“出名”,到了九十年代想出书(张贤亮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靠文学是可以起家的),过了四十岁就很少想甚至不想什么了。

    出的第一本书名为《雪莲花香·乡土情歌》,那年才25岁,到30岁出了本名为《爱的独白》散文诗集,这两本小册子,是属于青春期写作。2000年后又出版了散文诗集《漂泊之魂》和散文集《青春行旅》两本自选集。

    既然你问起了计划,我还真的没有。但在写作上我多年前就为自已设立了一个小小的目标,那就是每五年写一本书,出一本作品集。好在这个心愿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标。从20年前出第一本小册子到05年出版第四本个人作品集,这就是证明。

 

  • 值得提庆幸的是,网络文学正在引起评论家的关注

 

晨报:你的一位朋友在你文集后写下这样的评论:“随张筱走进生命的盛夏,品尝思想的盛果,作为最铁的朋友和同龄人,感觉既复杂又爽快,集子中的每篇文章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就像一壶启开的美酒,是张筱用生命的五谷酿出来的,但与他共享的却永远是我们这些朋友。”看来在朋友圈中你的口碑也很好,大家对你评价很高。你认为自已是一个成功者吗?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状况你是怎样看待的?

 

张筱:在网上工作室公告栏,我写下这样一段话:“半生飘泊,生活随意,有点自傲、有点嗜酒——视朋友为最大财富,视写作为最有效的心灵倾诉。”我可以自豪地说,正是我的简单与坦诚,让我结识了许多朋友。

     时下流行的“成功学”很受读者欢迎,但成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词。只是,我不知道这里所谓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衡量标准或价值标准?人生真的可以设计吗?那么设计命运的方程式会是什么?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方程式,我想最后求证得出的只会是:此题无解。我不知别人是如何设计的,但于我,只有一个人生的目标,还是蒙蒙胧胧的,还是不断修订的。也许,用世俗的目光来看待,我虽不是一个失败者,但也谈不上成功。因为,我与目下所谓的“成功人士”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没有对人生进行设计过,但对于心中的那个梦,却在孜孜以求着。忽而想到洪峰的句子:“ 你总是想做胜利者。你最终没能胜利。”但是,在路上,那些生命的细节在延展的过程中,却总是很精彩!我的人生,也因之而变得丰富多丰富多采。

    网络文学始终处在一个被怀疑、受排斥的地位。这与网络文学其“批量性、多样性、自由性、娱乐性”自身的特性,与当下网络文学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状有关。但一个不得不让人们承认的事实是,网络文学正在颠覆所谓的传统文学,打造着另一个话语世界。值提庆幸的是,网络文学也引起了部分评论家的关注。就在文学节颁奖仪式上,作为评委和颁奖嘉宾的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作家白烨先生等人,都给予这些获奖作品好评。在签约洽谈会上,漓江出版社的副总编庞俭克先生、安徽出版社副总编温媛女士,北京的几家出版单位编辑等资深的出版界人士,都对这些网络文学获奖作品表示在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可以签约。在获奖作者中,也有像我一样的传统作者,他们的大部分作品只是写好后贴在了某个论坛或网站的,网络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传媒角色与展示平台而已。我认为,不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都需要有端正的写作立场和姿态,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 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我已执着地寂寞行吟了二十年!

 

晨报:在与你的对话中,我能感觉到你的真诚和直朴。而你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你是一个很有的实力的作家。特别是读了你最近最新的一些新作,感觉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你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心态的?你抱的创作态度是什么?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又是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写作关系的?

 

张筱:激情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内心对世界的敏感。曾这样自诩:“一个浪漫的散文诗人、生命的独旅者、灵魂的漂泊者、思想的唯美者。”如果说我还能保持激情或保持着激情,那么这种激情来源于我对于文学的痴情与钟爱。因为在我心中,文学依然神圣而崇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文学,是具有艺品位、能感染人、鼓舞人,能给人心灵带来冲击或震撼的好作品。虽然我觉得自已的作品距评论家的要求越来越远了,也越来越不会“作”了。于是,就只好按自已的行为处事方式、按自已的语言去铺陈——不管非驴还是非马,该下驹时就下驹好了。至于美俊丑陋,那时已管不了许多了。有人喜欢奔驰,那就牵匹马去;有人喜欢驭车,那就牵头驴好了;有人嫌挡道、碍眼,咒骂几声也是自然。这就是我的创作态度。

    写作同样也是积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个词语叫厚积薄发,这是对一个写作者很贴切的形容与比喻。近几年,我在散文诗创作上,下的气力大些,也有些影响,去年就应《散文诗》杂志社邀请,出席了在香港召开的全国第六届散文诗笔会。喜欢这种文体(包括散文)这与我的工作有关。因为多年来一直为生计奔波,在为生活打拼,平常忙,时间零碎,我经常在别人娱乐时,开始了我的写作,只要一有灵感,既使是在半夜,也会爬起来进行写作。工作与写作的关系,就我而言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工作是我的衣食必需,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与喧泄。

    半生把阅读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常被好文字好文章感动或陶醉。也写点行旅、感想之类的文字……不觉间,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我已执着地寂寞行吟了二十年!写作是我生存的另一种形式,文学的梦想已融入我的生命。梦想,总是在向前行进的路上……
 
 
(2007-05-10兰州晨报B07版:电子版http://lzc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7/05/10/01034237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