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米斋琐语(11-12)

(2006-11-08 14:33:46)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ON011

成熟有没有秘诀

 

那天在QQ上正与朋友谈话时,见有一个请求加为好友的信息,看了看,感觉这个号码好象是前不久在散文诗笔会上,结识的那些新文友中的一位,就加进了好友。很快,对方就发来了问候语。这时才知,加进的是一位陌生人。岂料,这位陌生的“网友”还是一位“性”趣正浓的男孩子。

男孩主动与我打过招呼后,直言不讳地谈到了性,还说他看了我的资料,对四十岁的男人很羡慕。本不想搭理他,但我从他开头的几句话中,感觉到他有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渴望,于是,有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男孩:我看了你的资料,认为你是个很成熟的男性,可以告诉我秘诀吗?

斋主:这没有秘诀,是岁月造就的。

男孩:20岁的我不同以往,自己对性更关注了,欲望也强了,你怎样看待?

斋主:正常。

男孩:你对自己现在的性生活满意吗?我总是靠手淫或自己打自己屁股来的(得)到满足……

斋主:这个习惯不好!

男孩:所以喜欢在网上与男网友谈性,与女性谈会认为你很色,在说你也是过来人了 。

斋主: 这点我能理解的,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作,分散一下对性的好奇

男孩:你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

…………

接下来关于性的对话更加直接了当,故不便在这里披露,略去不提。

按说这位男生才二十岁,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有“性”骚动这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从和他的对话中,我分明觉得他已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沉迷的状态如继续下去,他可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受到损害。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身在异地的他,不知现在对于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与渴望?他会不会像这位男孩子一样,也沾上这种不好的习惯呢?!平时,他又是从什么渠道获得性知识呢?假如他也象这个男生一样,谁又能听他诉说呢?!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对孩子这方面完全不了解。对于孩子性启蒙或者说教育束手无策。

事实上,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时代早已不是谈性变色的时代了,思想也开放了许多(似乎是越年龄小越开放),但大家还是羞于谈性。尽管许多人在心中对“性”的种种表现在心中认同,但当别人谈及性的“赤裸”时,其大部分肯定会对其指指点点,以示自己的“纯洁”。

话题似乎扯远了,还是回到开头的问题:成熟有没有秘诀。其实,男孩子的问题是“性”成熟或性满足的问题。而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我没有秘诀可以传授于其。唯有用前面对话中所指出的,多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分散对性的注意力。当然,克制得靠自己的意志,我总不能教唆一个才刚刚二十出头的人,去靠寻花问柳来藉慰性的渴望吧!

我们若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个时代,性被过早地催熟。真不知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总之,作父母的却大半会为孩子的早熟担心。

男孩子如再找我,我一定会再次与他深度沟通。最起码,我想他通过倾诉,对性的“饥渴感”总会减弱一些吧。我只能伸些援手,别的无能为力。

我期盼这个男孩子早点从性渴望中解脱出来。

2006/9/12

 

ON012

陋室铭VS理想之居

 

记得第一次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在少年时代。那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吧。还记得是一年春节到亲戚家去拜年时,我从他家的一幅条幅上读到了《陋室铭》。至于其它场景、细节,现在已经完完全全地忘记了。那时节我对其虽不大太懂,但还是被文中的情境感染了。由此也记住文与作者。再后来,慢慢地对这篇文字的魅力有了认知。

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于理想居所,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许多人由陋室住上了华屋别墅,更多人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小筑。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居住环境的进步。可是,“惟吾德馨”的“居主”内核,还有多少人会推崇与追随?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道德问题。在这篇小文中,我不想引伸得太远,还是规避这个矛盾,让社会学家去阐述吧。

什么样的居所才是理想之居呢?这可能也是因人而异。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达到居者有其“屋”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个“家”。而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他们的需求更具多样性:他们往往从个性、个人喜好出发,来衡量某个居住环境是不是理想。这个“理想”的标准,从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而言,层次很高。在这部分人中间,还有些人的理想更高,这个理想自然是超出物质范畴的,已不再是房子的意义了。

譬如有人说:但愿我窗外有两棵树,不论是枣树还是别的什么树都行。这就是我的居家理想,简单但今生却难以实现的理想。

譬如还有人说:我的居住理想,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我希望我是真正的地主,在我的大地上巡视、种植和居住。

也有人喜欢住在平民区:我不太喜欢住在高档别墅区。在这里人和人缺乏交往,小区呈献的是现代化的冷漠的美。我喜欢干净、宁静的平民区。这里有许多很普通的人,让你观之亲切……

看到上面的一些居住理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身边还有些人在为买一套房子而发愁,如果你身边还有许多人住着年久失修的平房,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有人说希望自己是地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娇情,这说明他不了解土地,不了解农民。有人说希望窗前有两棵树,这是对现代居所剪掉与自然之间“脐带”的最大不满。有人说喜欢住在平民区,这才是最贴近自己心灵的真实理想。

在这个城市游荡着,家园已经荒芜。有家归不得,是流民们的痛。“归去就意味着失去安身立命的位置,失去饭碗,就要中断与当代生活的血脉关系。”许多人希望工作在城市,住在乡村,与自然、田原更接近,这就是居住理想的悖论。

陋室还大量存在于城市的角落里,散布于乡村的纤陌之上。这是真正的陋室。它没有《陋室铭》中的诗意、超然,也没有《陋室铭》中的情境、意境,但居于其室的人,却生活得平静、坦然。这也许是一种丧失了理想的居住,但他们依然有梦!我相信。

2006/9/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像风一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