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印
从红勘车站下车,转乘大巴去下榻地的路上,我发觉香港的道路很窄,可即是这样,但这种车水马龙的景象看上去行、停皆秩序井然,每次等红灯,看上去司机们很有耐心。我们乘坐的这辆大巴,司机把车开得很平稳,他一直中规中矩地尾随着前面的车子,一路上从没有超车。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而在大巴行驶过的街道上,几乎没有见到在内地城市巨幅广告牌铺天盖地的景象。注意到这一点,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吧。因为做广告人,是我的谋生行当。
初到香港,感觉这个城市很沉稳,没有浮躁之气。当时我想也许是只看到局部与表相的缘故,可及至后来几天中的所见所闻,非但没有破坏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反而加证、验证了这个印象。
白天的浮光掠影,没有发现香港浓郁的商业气息,直到晚上去逛街,才感到了商业的兴旺与卖场的热闹。那晚我们在女人街行走,发现这里的东西比较便宜,置身其间,找到了一种类于在内地城市逛地摊的感觉:各种挂件、饰品,男女内衣、形色休闲服装,各款女士坤包、仿制的名牌手表,琳琅满目的旅游记含品以及世界杯上运动员们的球衣。球衣当然也是仿制的,不然那有这样便宜,同行中一位看中了一套,经与老板讨价还价后,价格压到了七十港元。当然,也可以直接支付人民币,无需兑换。但到最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同行却没有购买。
出了女人街,转着转着就到了电子市场。这条街禁行车辆。两边商铺门脸不是很大,但密集的灯箱广告和门头,依然让人感到了它的奢华。街上人很多,各家铺子里也是人攒动。进店后,发现这些店面虽小,可店铺并不小,它是纵深向里的。货物也很齐全,售货的几乎是青一色的男性。逛了电子市场的几家商铺出来,路过百老汇时,因夜已深我们没有进去。后来听说同行中有人买了一款手机,也有人买了两台数码照相机。不过,这里的电子产品的确要比内地价格低许多。就拿我的这款手机相比,在这里购买要比内地低三分之一的价格。
印象中,香港人做生意讲的是货真价实。真正好的东西,比如真正的名牌货,标价也高,几乎浮动不大。但那些仿造的价格就很低,不会象内地一样,以次充好,满天要价。这种现象,细究起来已不光是商业道德所能指摘的了,他还牵涉到文化背景的不同。
翌日起得很早,站在窗前,发现对面就是信义中学。天空阴阴的,一幅风雨同欲来的样子。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这所学校依然很安静。站了一会,我才意识到学校正放暑假。碧青的山,白色的楼群和山脚下安静的信义中学,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心中一动,我取过照相机拍下了到香港的第一张照片。尽管隔着玻璃窗,照片却很清晰。
这次活动组织者是香港的几家文学社团,那天的颁奖仪式给我留下一种迥异的印象。颁奖嘉宾中,有几位是香港政界的宿老、几位是诗歌界的领军人物。由此足见仪式之隆重。按惯例,颁奖嘉宾出席这样的活动是有礼品或车马费的,这是内地的规则。但在香港,却把这些内地暗中操作的程式,搬上主席台。在颁奖仪式之后,向颁奖嘉宾颁发纪念品,也被慎重其事地列入一项仪程,并由主办方负责人向这些嘉宾进行颁发。说实话,这种模式我还是第一见到。因为在内地,这样的事一般是不上“台面”的,只在会后赠送或由嘉宾领取即可。刚开始还觉得有些做作了,事后一想这是在香港,肯定与内地的程式有差异。这种差异,依然是受文化影响的。这里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交融的地方呵。也许,这样做一方面表达了主办者对嘉宾的敬意,另一方面使活动更严谨,关键的是办事的透明度很高。
对香港的另一个印象,就是节俭。从罗湖到香港的轻轨车车票(其实是张象普通名片一样大小的卡片),进站时,由机检进入;出站时,设在出口的检票机会吞掉车票。这张小小的车票,不知要重得利用多少次。还有就是吃饭时,很少安排酒水。特别是下塌的宾馆前台上放置的指示该宾馆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更简易:只不过六四开本大小的白纸上,正面用红色印着宾馆与附近几条街道的方位而已,背面则空白,便于随时记录用。简单、实用,又丝毫不显小气。也许正是香港的人口密集,是香港窄小的生存场所,是香港的一切资源不之不易,让港人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或者,是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
白天的香港,显得气宇轩昂,就象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优雅;而夜晚的香港,则显得风情万种,像一位浑身散发着珠光宝气的贵妇,让初来乍到的异地客免不了一阵眼晕。
如果再与内地城市相比。香港虽有点遗老的气息但依然生机勃勃,内地许多城市就象穿着名牌却满嘴吧粗言秽语的暴发户。
无可否认,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积淀,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魅力。而香港,能跻身世界三大名城之列,则在于它的包容:对不同文化、文明的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