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摘录
(2010-05-14 09:43:20)
标签:
陶行知教育文集 |
2010年5月16日
2010年5月17日
在教育中要坚守民主的准则,贯穿民主的思想,让民主之花开满教育大地,需要的是老师的身体力行,需要的是老师从细微处体现,需要老师的长期坚持。
2、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早就人才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确引导,体悟学习的快乐,坚持困难的解决,不是教学生如何避重就轻,投机取巧。现在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时常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取巧的方法,殊不知,这些方法对学生的考试得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学生价值观、方法论的塑造中的影响你们考虑过吗?
陶行知要求绞死教会学生对待学习要有科学的精神;对待自然环境改造要有美术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人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2010年5月18日
1、陶行知论幼儿教育:依我看来,现在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哪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中国的幼稚园甚至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花钱病。国内幼稚园花钱太多,有时超过小学好几倍。这固然难怪,外国货那有便宜的。既然样样仰给与外国,自然费钱很多;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既是多花钱,就得多弄钱,学费于是不得不高。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
现在的中国幼儿教育没有这样的病吗?
2、我之学校观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教人做龙,也能教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的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共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就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势压制,那末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话说“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与知识的源泉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知识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生活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轻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奢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就是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2010年5月19日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应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的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2010年5月22日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陶行知首先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偏离乡村教育的初衷与根本,必须“另找生路”。这个“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要教人生利”。所以评价乡村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就从“校舍如何,设备如何”转变为“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如何才能达到这样活的乡村教育呢?陶行知认为“这种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了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才能希望成功。”就是要“与农业携手”,“与银行充分联络,就可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机关充分联络,就可预防疾病;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就可改良路政”。乡村教育要和社会各关系人民生活的方面进行联络,就能创造活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各方面的大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处于陶行知所说的“错路”上徘徊。应试教育的阴魂始终围绕中小学教育不肯散去,各类学校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学校所有教学工作的中心和考核师生的首要标准,当然这不是学校的过错,其实学校很无奈,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最基本单位,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他们具有个性、思想、活力,学校不能用分数来统一个性、束缚思想、压制活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学校应该选用具有活的方法的教师,运用活的方法,利用活的环境去培养活的学生。
这几天因为毕业论文答辩在即,没有时间读书,中断了对陶行知文集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