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瓷釉下彩山水笔筒
该笔筒瓷质细腻,釉光温润,画工精湛,是陶瓷中精品。它制作于民国二十年代,底部九字排款:湖南模范窑业工场制。
湖南醴陵釉下彩陶瓷
中国陶瓷的产生、发展、鼎盛的历史业绩,对于世界文化文明是有很大贡献的。就中国陶瓷历史而言,从整体上来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制,约在清末-民国初前后,只不过是短短二十余年的一个过程.但是,它在近代民族工业中,特别是意图在于拯救地方手工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制是有积极意义和历史贡献的。
素有“瓷城”和“第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分为做坯、画坯、制泥“三帮”。同治
二年县人刘近兴在城南道姑岭设厂,扩大生产。清光绪十八、十九年其时规模最盛,瓷厂480余家,龙窑100余座,年产八百余万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政府官员、文化人熊希龄先生考察醴陵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次年,他与清举人文俊铎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他们从国外引进制瓷机械和技术,还从国内外广延良师筹建了“湖南瓷业公司”。
五彩瓷器自明代创烧以来,一直以釉上或加上釉下青花彩的传统形式烧造。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时,虽有五彩加金、加蓝和粉彩等工艺,但均没有突破以釉上彩为主的局面。醴陵瓷制作突破了历史局限,从材质、技术加工、造型、装饰和烧成多方面,整体谋划并首创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新品类,开创了我国釉下五彩瓷的先河。
在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出版的《醴陵瓷业调查》(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一书中介绍:醴陵瓷业自光绪三十二年由熊希龄等人创办细瓷以来,“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其产品先后在宣统元年,宣统二年,宣统三年和1915年分别在武汉、南京、意大利、巴拿马等处博览会中四次获金奖。醴陵釉下五彩瓷风靡一时,受到国内外各界一致赞誉。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我国陶瓷中一枝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清末民初,由于新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产量极少,还在于当时时局的关系,作品覆盖面不宽,传世精品罕见,因之少人关注。
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显现,是中国陶瓷彩绘装饰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史实,其制瓷技术,胎釉色质、成型变革,以及陶瓷装饰艺术方面和应用生产方面,都很值得研究。一段时期以来,国内专家对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发表过论文评述,多有褒扬,对其成因和初创业绩评价极高。
釉下五彩是指在经素烧后的泥坯上直接作画,浇上高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五彩并非只有五种颜色,而是泛指多彩的意思。醴陵瓷器的成型及烧制与它瓷无异,而独特技艺之处在于勾线与分水。瓷艺家在绘制画面时带油性的色线能阻隔填色水彩的外渗,勾线的墨色在一定高温下消失,呈现空白效果,分水填色则通过挤、收、点水等操作技法淋漓尽致地表现醴陵瓷的色彩效果,从而使画面轮廓清晰,茎叶层次分明。
醴陵瓷能成为中国名贵瓷器,主要得益于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清光绪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出任过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湘西凤凰人熊希龄。光绪30年(1904年),熊希龄提出“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并于次年与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创办“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因此迅速异军突起。1915年2月,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了耗资1700万美元的世界空前盛典——“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加博览会的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清雅明快而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最高金牌奖。自此,名不见经传的醴陵瓷器风靡于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