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落实是该反复强调,还是该着力实践?——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十该”与“十不该”(1
(2021-02-22 09:02:00)分类: 他山之石 |
【写在前面的话】
统编版全面实施,已然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了。教材编排理念的研究、编选用意的解读,为一线教师践行统编版教材,提供了扎实有效的帮扶。
在经历了一阵“统编热”之后,是该到了进入“冷反思”的阶段了。
有人说,统编版教材很好教,因为编者设置的明确的语文要素,以体系化的序列,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和单元中。实在不济,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总归方向不会错。
事实真的如此吗?
绝不然。
统编版教材虽然很好教,但要想教“好”,却不太容易。
就以落实“语文要素”为例,这是践行统编版教材的重中之重。经过一年半的尝试与实践,有效的经验有之,失败的教训亦有之,喜忧参半,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结合本人践行统编版语文要素的教学经历,历数落实要素的“十该”与十不该。
一、语文要素落实是该反复强调,
还是该着力实践?
很多语文课堂,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将语文要素挂在嘴边,要细致观察、要抓住关键句、要体会人物情感……
举例来说——
统编版三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于是,我们总是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语言:
这就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啊;你看,新鲜感的词语多生动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特别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新鲜感;我们阅读时,就要注意这些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这一类的语言,无外乎是想证明三点:
其一,对听课的老师宣告,我的课堂关注语文要素啦!!
其二,向上课的学生揭示,这是我们这个单元重点训练的内容啊!!
其三,给执教的自己安慰,我课堂的重点和方向总没有错吧!!
但关注语文要素就等于落实要素了吗?
但揭示重点就等于突破重点了吗?
但把握方向就等于踩出足迹了吗?
这之间决不能轻易地划上等号!!
教师在课堂中反反复复地强调,其实正是手中无法、胸中少策的体现。
郭德纲在一个相声段子中说过:
年轻相声演员第一次登台演出,都是一副咋咋呼呼的模样,语速快、声音大、面部僵。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两小子,心理没底!!
这不跟老师左一句语文要素,右一句语文要素,一个性质吗?
语文要素究竟是什么?
在统编版教材之前,似乎没有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地来了解,即与语文相关的基本要素,其信息和内涵,应该是丰富的。
纵观同伴教材所罗列的语文要素,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小学阶段必备的语文知识、基础的语文能力、良好的语文习惯!
语文知识以理解为重,语文能力以实践为基,语文习惯以训练为本。
哪一样不是需要扎扎实实练出来的,岂是老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全靠一张嘴,就让学生满载而归了。
拿上面的例子说事: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落实这一语文要素,起码要从三个维度入手:
首先,什么才是新鲜感的词句?
这是语文知识
谁能说清楚“什么才是新鲜感的词句”,恐怕老师也说不清、道不明,即便是《辞海》,估计也没有这个条目吧!
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能以“下定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鲜感的词句”。
切忌这一点。
那该如何让学生辨识“新鲜感的词句”?
——激活阅读时的感受。
源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不会骗人。这个词语没见过,就有“新鲜感”;这个说法没听过,就是有“新鲜感”;这个句式没读过,当然就会形成“新鲜感”……
这个骗不了人,也不是老师说了算的。老师认为是新鲜感的,学生认为未必;老师认为不是新鲜感的,学生却认为有新鲜感。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
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的读,大声地读,思考着读。
一开始,老师不要做任何提醒,等学生读完了,相机问问:有没有觉得哪些地方,觉得很特别,与我们平时的说法不一样?
学生若有所悟,觉得似乎有。这就好办了!继续读,但这次不是放声读,而是带着思考、带着辨识的思维去读,将自己认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圈画出来。
圈画出来的,就是学生认为的“新鲜感的词句”。
有概念吗?
没有!
有定义吗?
也没有!
是“新鲜感的词句”吗?
当然是!
因为学生觉得是,就应该是!
其次,怎样品析新鲜感的词句?
这是语文能力
当然要解决:新鲜感的词句,是怎么表达的?
比如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作者就是连用三个“从”字描述的,这是很多学生没有接触的一种表达方式,新鲜感十足。如果这种独特的言语形式发现不了,品味新鲜感的词句,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口号。
新鲜感词句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新颖的修辞手法,词语的活用,独特的句式……教师要将学生的视角,从内容理解的维度转到表达方式维度上来,逐步解构新鲜感词句内在的言语密码。
随后就是要对比。网络语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品味新鲜感的词句,唯一的捷径,就是把这些词句复原,复原成为最普通的说法,然后对比,表达的高下、优劣立判。
这个单元第二篇课文《花的学校》: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雷云拍着大手”……
复原为常态性的语句:
“湿润的东风在荒野上刮”“竹林中有风声”
“树枝相互交叉”“雷云也发出了声音”……
意思一样,但境界完全不同。这样的修改、对比,之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游戏。学生读读、辨辨、议议……新鲜感词句的表达作用,就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优质的言语品质,就在学生的心田中自然生根了。
再次,如何关注新鲜感的词句?
这是语文习惯
语文能力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关注与落实语文要素,是在学生的语文世界中,种下一颗种子,但要想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还得不停地培植、浇水、施肥……
学会关注新鲜感的词句,不能指望一篇课文的教学,也不能依托在一个单元上,而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遇到相应的资源,及时点拨、巧妙提醒、激活经验、链接认知,在一步步训练过程中,形成意识,养成习惯。
好了,到这,“一该”与“一不该”,似乎可以进行一个小结了。
反复强调,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浮云,老师说过,他也就飘过了;只有真正在反反复复、高效的实践训练中,所教学的要素,才能真正扎根在学生心理,才能为后续能力的形成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