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统编教材中《父爱之舟》删改的若干思考

(2020-12-21 08:39:30)
分类: 他山之石

对统编教材中《父爱之舟》删改的若干思考


刘飞

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选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三篇课文,立体地展现父母之爱。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新选课文《父爱之舟》塑造了一个既当爹又当妈,对孩子充满怜爱且关怀备至的柔情慈父形象,一改我们头脑中父爱如山的刻板印象,在故事的真实性、情感的细腻性、形象的丰富性等方面比原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进步许多。

《父爱之舟》原文3100余字,19个自然段,选为课文时改编为1500余字,10个自然段,改动75处(含标点、词语、段落,下同),其中增加17处,删减25处,改写33处。既有对难懂词语的必要改换,如原文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改为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报考在现代汉语中比投考常用,以及通俗。[1]也有对重复表达的改换,如原文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改为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规避两个字的出现。也有对歧义表述的改换,如原文父亲从家里带来粽子,找个偏僻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改为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带来变成带了,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粽子就在身边,用带来易产生歧义。还有对一些含有封建观念表述的删减,等等。

编者为更切合儿童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在原生文本教材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做了大量有益且必要的工作。然而,有些改动仍值得商榷。

一、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叶圣陶指出,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2],也就是说,教材选文要注重典范性。课文《父爱之舟》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一是用词的精准上。语言天生存在局限性,所谓言不尽意,但我们要尽可能精准地用词,以精准地展现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思想。

课文《父爱之舟》第三自然段有如下句子:

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这里换房子在上文则是换个较好的房间。到底是换房子还是换房间呢?房子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整栋的建筑物,而房间指的则是整栋房子中的一间。父亲要换而坚持不换的应该是一个房间,而不是一栋房子。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或为编者所加,原文并无此句。

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原文是:

我挎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背包何时在中国流行还有待相关领域专家考证,就笔者所在地区而言,20世纪70年代,读书仍使用挎包。吴冠中1919年出生,他读书使用挎包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处还是尊重原文为好。

第六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原文是:

那天,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后,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时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吵架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我是在人生道路中品尝到新的滋味了。

二者的重要差别有三。第一,哭的时间到底是他回家后还是他回家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应该不会在父亲离开时,冒着被父亲看到的风险哭。第二,打架、吵架是在家时还是在家里在家时在家的这个时间段,地点则既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外面。因为打架吵架不一定是在家里可能也很少在家里打架吵架。第三,也是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的句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哭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意思虽能理解,但表达拗口。原文我是在人生道路中品尝到新的滋味了”“我品尝到新滋味了则通顺得多。

第八自然段有如下句子: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令人费解。夜晚便开船即夜晚出发,这只能保证出发当天避免炎热。接下来,白天摇橹依然炎热,如何避免炎热?查原文则是: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便在夜晚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不是夜晚便开船而是便在夜晚开船,即夜行昼歇。

以上是删改造成客观事实上的不精准,课文还有一些删改导致主观情感上的变化。朱光潜曾提到: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3]

第三自然段的这句话: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原文是: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投考”“以及前已述及,此不赘言,这里讨论一下小小渔船这只。原文对姑爹的渔船多次用小小渔船来称呼,字叠用一则凸显姑爹的渔船确实狭小,二则这小小渔船上承载许多亲情和回忆,对它充满怜爱之情,因而用叠词小小形容。课文一律改为小渔船,在情感上略显单薄。作者第一次指代小小渔船用的是那只,第二次用这只,课文一律改为那只,这样处理既丧失了情感的细腻性,同时也弱化了文章梦境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结构。第一次用那只指代,是因小小渔船离作者时日久远且未在上文出现,故用远指代词。但第二次用近指代词,不仅仅是因为上文已出现小小渔船字眼,更是因为小小渔船仿佛已经出现在作者眼前,虽然在时空距离上仍然遥远,但在心理距离上却近在咫尺。我们也可以猜测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梦中所见,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和后面住旅店的情景等都是作者梦醒以后的喃喃自语。这点从下文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得到验证。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是一处梦境,下文关于庙会的叙述则又是作者醒时的回忆。作者就是这样以梦境过渡,穿插回忆,从而推动文章的发展,并且作者由梦境引发的回忆越多,其情感就越醇厚。

课文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和父亲逛庙会,却因家贫只能吃从家里带的凉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这里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也不准确。的后面有一个表示完成的助词。此处的并不像前面住客栈时所说的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而是随随便便就把父亲买的豆腐脑吃了,甚至还叫父亲也买一碗来吃。查原文,实际上是领我到小摊上买了碗热豆腐脑,一字之别,效果迥异。父子二人只买一碗,足见家贫。买来之后,我叫父亲吃,方显子孝,父亲就是不吃,乃见父慈,读来不禁令人泪目。顺便提及,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改成父亲觉得太委屈我了更贴切,觉得我太委屈了是客观现象,是第三方的冷眼直观,且有歧义;觉得太委屈我了蕴含父亲自责的意味。

第四自然段还有这样一句话: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原文是: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同情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最珍贵的玩具了。

唯一”“惟一二者属于异形词,改换有必要。课文在最珍贵的前面加一个无可厚非。但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后面加一个,则大可不必。虽加上给人一种父亲制作万花筒极为用心,准备很多材料的感觉,但不加则说明制作材料简单,与并不富裕的家境相符,且用简陋材料制成的万花筒被视若珍宝,更能表现出的孝顺和懂事。因此,还是尊重原作,不作增补为好。课文将父亲很同情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改为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则是不必要的。理解是懂得、了解,相对理性,而同情是对他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相对感性。文中的父亲为换房间、买豆腐脑、铺床、缝补棉被,是典型的慈父。同情理解更为符合文中父亲的细腻情感和真实形象。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的这几句话: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原文是:

因此要上鹅山高小极不容易,必须通过入学的竞争考试。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小的钱。

原文中我考取了后面跟的是两个,也就是说这些是外在对的要求,即我考取了带来三大挑战——“当寄宿生”“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当寄宿生意味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关怀,忍受想家的苦楚,所以父亲从鹅山高小离开后我偷偷哭了。而课文中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这一挑战弱化,相反变成内心的渴求,唯一担心的只是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从情感上来看,课文不如原文准确、细腻。

二是表达的准确性上。课文中至少有两处存在歧义。第三自然段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一句,单凭此无法知道到底是谁去报考学校和上学,联系下文才知道,报考学校和上学的是而不是父亲。如果说这句话通过联系下文还可理解的话,那么第四自然段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则无论如何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边走边唱。查原文,前者与课文一致,后者则是我看各样彩装的戏剧在边走边唱(广东版)我看各样彩装的戏子在边走边唱(华夏版)。无论是广东版还是华夏版,在边走边唱前都有一个字。这个字告诉我们是戏人而不是在边走边唱,消除了歧义。另外,课文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中的彩排着也令人费解。戏人应提前彩排(甚至因熟悉而不用彩排),在庙会上抓紧时间演出以谋生计,而非在庙会上彩排。原文彩装着表明戏人是粉墨登场,有扮相,有行头,已经正式开演,这样才合理。

三是句子有硬伤。病句是我们在说话、作文时应极力避免的,更是教材选文的大忌。前已提及的此不赘述,单看课文第九自然段中的这句话:

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

一般而言,只能说我对鲁迅笔底的乌篷船永远感到那么亲切,或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而言永远是那么亲切。作为物的乌篷船无法对我亲切。原文则是:

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我也感到分外亲切。

如果说教材是运用拟人或移情于物的写法,似也无此必要。因为这既不是本学段、单元的学习要点,又易给学生的语感带来消极影响,还是采取通用的说法为好。

二、构篇特征不够鲜明

《父爱之舟》是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梦境与现实相交织的课文,也是不常见的以具体意象为行文线索的课文。前已顺带讨论,这里再稍作分析。

课文以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开篇,以“……醒来,枕边一片湿结尾,中间部分的段首也多次出现与梦幻、梦境相关的语句,如第二自然段的朦胧中,第三自然段的我又见到了,第四自然段的恍恍惚惚等。与原文比照,编者还删除了原文中与此类似的语段,如原文第十自然段开头有恍惚之间,我又清清楚楚地看见河里往返的帆船这个句子。这里不仅使用恍惚之间这个跟梦境相关的表达,而且出现帆船这个意象,与标题父爱之舟照应。

笔者认为《父爱之舟》就是用一个梦境中的镜头或者物象引发回忆,再由多个镜头和回忆构筑起整篇文章。这点在课文中已初露端倪,阅读原文,感受就会更加强烈。因此,恍惚之间,我又清清楚楚地看见河里往返的帆船这个句子应在课文中适当位置补充进去。不仅如此,编者似还有必要在每一处事件转换的开头补写类似句子,即让课文中每一个事件都与小小渔船发生关联。比如,从住旅店到逛庙会的转换就可以补写我和父亲乘着姑爹的小小渔船去逛庙会之类。这样一来,文章以为行文线索和情感寄托的特征更加鲜明,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模仿。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5,615.

[2]叶圣陶.课文的选编——致人教社中学语文室[M]//叶圣陶集:第16.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55~156.

[3]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