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2022-03-24 20:19:43)
分类: 他山之石


理解编者意图  教好习作单元

——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李斩棘

 

习作单元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单元内容组合方式的多元化、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的编写理念,帮助教师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让教师在教学习作时有法可循。习作单元怎么教,目前成了一线教师探索的课题。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了解编者意图,是帮助我们使用好新教材的首要任务。

一、习作单元有什么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统编教材里的习作单元设置有“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等板块,自成体系,具有整体性。每个习作单元有精读课文两篇,它们和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一样,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后有思考题。但这类课文的教学又与其他不同,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太多要求,重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精读课文之后,设置了“交流平台”,意在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接着是“初试身手”,为学生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习作单元还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作为习作例文,两篇习作例文在选取材料、表达方法、目标与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相比,除了同样有课后思考题,习作例文的旁边还带有批注,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习作方法并进行仿写。最后,在学生充分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一定习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大习作的练习。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小步快进,层层递进的学习体例,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在“初试身手”中进行初步尝试运用,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方法,最终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呈现了习作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二、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有什么

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五(上)的习作单元也同样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穿插其中。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重点以“介绍清楚一种事物”为习作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写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段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很有必要。

学生之前虽然曾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但都是以单篇形式出现的,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集中地聚焦此类文章。在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中,作者介绍的对象既有我们熟悉的事物,如太阳,也有不常见的,如鲸;介绍的角度既有通过对事物主要特点的直接描述,又有从事物的制作步骤有条理的进行说明的。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指向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和写作方法。《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章语言风格平实,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布封对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观察,通过直接具体的描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准确精练地说明了松鼠的特点。课后题中“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关注语言表达,这就为本单元最终的自主习作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对两篇精读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继续了梳理和归纳。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树立文体意识。

“初试身手”共提供了两个练笔的素材:一是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尝试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其特征;二是让学生通过把课文《白鹭》的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初试身手”旨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运用的平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为单元大习作作好铺垫。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从“介绍事物的多个特点”和“事物的制作过程”两个写作角度介绍事物,以批注和课后题的形式给学生具体的习作指导。

本单元的习作是《介绍一种事物》,通过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种事物,细心观察,搜集资料,为此次大习作做好素材准备。仿照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运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在习作中实践本单元习得的写作方法。

只有充分了解五(上)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好习作单元。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三、五上习作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厘清教学重点,旨在学习运用。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使用的好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运用。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不同,侧重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因此,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不是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为大习作作好准备。

教师要注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要把说明文上成科学课。如《太阳》一课,课后思考题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二是结合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太阳》一课的教学,就不需要过多拓展有关太阳的其他知识和内容,而弱化了语文的功能。

2.关注编排特点,注意前后勾连。

本单元的各个部分的设置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每一部分的教学要为学生最终能形成一篇说明文习作服务,着力点、落脚点要在学会说明方法并运用在习作上。习作中要求的选择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特点、运用说明方法、能够分段介绍等,教学时可以分步骤,一步步往前推进。

本单元的前后关联性较强,教学时要注意前后的勾连。如,“初试身手”中《白鹭》第2-5自然段的改写,可以在学习《松鼠》之后,让学生梳理白鹭信息,找出描写白鹭外形特点的内容,尝试围绕白鹭的某种特征改写成一两段话。在进行大习作时,可以让学生继续借鉴《白鹭》的改写内容进行其余特征的改写,从而完成整篇习作的练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选择习作对象和选材的难度,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段到篇的层层推进。

3.体现单元整合,聚焦以学定教。

习作单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统整、系统学习的过程,教学时最好能建立精读、“交流平台”、小练笔、习作例文与大习作之间的一个大的联合体,从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分步实施,逐渐达标。这就需要教师从单元整体思考梳理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纵向联系、横向衔接,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紧扣单元的写作要求,展开 “全程”系统的学习指导,把习作学习与指导的过程分步骤安排在整个单元的全过程教学中,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最终达标。

如,学习了《太阳》中“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关注大习作中提供的表格,选择自己身边或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习作对象,尽早打开学生思路。并结合“初试身手”第一题,让学生进行练笔。“交流平台”的内容可以在学习《太阳》或《松鼠》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还可以进行《太阳》《松鼠》《鲸》《风向袋的制作》四篇文章的群文阅读,发现四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说明文的主要特征等。

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整合,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以《太阳》教学为例,可作如下关联: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作者在描写太阳距离地球远、温度高、体积大方面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你能像课文一样,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吗?先想一想你要介绍什么,再从它诸多特点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想好后把事物的名称和它的特点写下来。

2)结合你收集的事物的相关资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3)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特点,师生相机评价。

4)(出示图片)这是一座电视塔,有位同学这样介绍它,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

 这个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5)从大家的交流中,老师明白了,这两句话除了运用了我们课文中学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在介绍事物时用上这些说明方法能够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明白了这些,请你根据刚才的交流和例子,修改自己的练笔吧。

6)学生修改自己的练笔。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4.发挥“习作例文”的指导功能,帮助完成大习作。

习作例文是为大习作服务,不要当成精读课文或者略读课文进行教学。本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所承载的示范作用各有不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及要求,再引导学生借助例文的旁批和课后思考题自主学习,明确两篇例文说明方法的侧重点,强化对说明方法的再认识,并结合单元习作内容,选择习作例文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尝试同步完成大习作。

还可以在进行小练笔或者大习作评价时,以习作例文中的部分段落进行范例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大习作。

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大习作评价时,这样运用了习作例文:

1)(展示习作)这位同学写了恐龙,大家来评价一下吧。

2)从大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同学没能将恐龙的特点介绍清楚。那么,请大家阅读习作例文《鲸》,想想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的?

3)生结合批注内容分别交流《鲸》第157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如何选择恰当地方法来介绍呢?在这位同学的习作中,如果想突出恐龙的体型庞大,该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呢?(列数字,作比较)

如果想突出恐龙体形有大有小呢?(举例子,作比较)

如果想突出恐龙种类很多呢?(举例子,分类别)

5)小结:加上这些说明方法,才能将恐龙的特征介绍清楚。写其他事物的同学也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理解编者意图教好习作单元——以统编教材五上习作单元为例

5.培养习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说明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本单元为实现“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习作目标,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准确抓住事物特点,并表述清楚的能力。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到了“搜集资料”,要介绍清楚一种事物的主要特征,资料的介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建议从本单元学习之初,根据阅读和表达的需要,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习过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大习作服务。 

如,教学“初试身手”第2题,学生在改写《白鹭》第2-5自然段时,出现不能有效运用搜集的资料的问题。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1)(展示改写的内容)这位同学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点,你觉得他介绍清楚了吗?(生评价)

2)老师昨天去图书馆查找了好多有关白鹭的资料,今天选了这几项,你觉得哪些资料用在介绍白鹭外形特点方面比较合适?(出示资料,略)

3)(生交流)第三条比较合适,因为这段话介绍了白鹭的体长、羽毛、嘴巴、腿和脚掌。第一条则介绍了白鹭飞行时的样子和翅膀扇动的情况,第二条介绍白鹭觅食和活动,都与白鹭的外形特点无关。

4)在介绍事物某一个特点时,我们要选取与这个特点相关的有用的资料。那么就请大家筛选自己搜集的资料,用曲线画出自己可以用的资料,补充在你的改写内容里。

总之,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新教材,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明白编者意图,把握好习作单元的整体体系,让习作单元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此文发表于2019年第9期《小学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