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潘新和教授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

(2018-03-26 22:21:51)
分类: 学习情况
  读潘新和教授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

读潘新和教授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本体论的现象层面的表达,其深层本质是“应付生活论”“应需论”。它们的哲学背景当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实利主义”和“环境决定论”。受杜威等实用主义者的影响、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华生的行为主义“极端环境论”思想。
    “应付生活”的“应付”二字包含的“不得已”和“无奈”的意思就很能说明问题。真正的言语动机是来自主体内部的需要,即人自身的需要。
    人的言语生命欲求和存在性需要则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重要表征,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最强大的动机。“存在”包含并高于“生存”(“应付生活”)。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确证。
    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认为:“我主张废除一切主义,唯有复归于人。‘回归于人,回归于人!’只有‘人的教育’”不论是作为学问和文化创制行为的言语活动,还是教育行为,期最重要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自然应该是人,是人性、人文,是人的自由能动性和精神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唯有对似是而非的“应付生活论”、“应需论”进行解构,才能真正使语文教育回归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言语表现冬季上来;重建“人本位”“生命本位”的语文教育本体论,才能真正走出工具论“的误区,踏上语文素养教育的新路。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
    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将他们“修理”为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甚至为此不惜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便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
    读是写的基础,这是不错的,但是,写的基础却不仅仅是读,写的基础要宽广深厚得多,阅读指示基础之一,许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不会写就是证明。实际上,在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象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有指向言语表现,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的应用性目标。
    我欲建立的理论范式可称为: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简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培育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生命能,诱导并强化存在性言语表现动机,以存在性动机作为主导性动机,将语文教育的深层意蕴定位为从精神人格上的自我实现之路、建构精神家园之路,在深层次上为言语学习立本。
    二、当今语文界特点:
    耽于经验、语文学科没学问,缺少“哲思”。
    百年现代语文教育传统里缺少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注重的是“经验”和“实用”,因而,也缺少“哲思”。
    语文界缺科学态度、理性精神和哲思的后果:
    1.语文成了地地道道的伪语文,语文教育遭遇世纪末的尴尬。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2.与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合作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大多在学校日子不好过,甚至连同行也不能相容。不会读也不会写,不会教更不会研究,凭教参死命猜题押题搞题海战术的教师,却畅行无阻,风光无限。语文界科学和理性传统的缺弱,经验思维的惯性和惰性的强大,语文教师思想的缺席和智力的退化,整体教育素养的低落,语文界对这些状况不但毫无知觉,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可悲的。
    3.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学、最痛恨的学科,语文教育为千夫所指。
    潘教授著作中提出的学术观点:
    以叶圣陶为代表的现代语文教育以应付社会需要为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把语文和写作教育仅仅当做应付生活的实用需要,不仅是贬低了语文和写作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为应试教育大开方便之门。
    言语活动乃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的确证,往往是超越世俗的实用需求的。
    要给语文教育洗去百年之铅华,吸纳近世学术之成果,革故鼎新,发动传统的语文学理的当代转换,由“外部”的语文教育学,转向“内部”的语文教育学,或称“内外同致”的语文教育学,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建立“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言语生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
    在在“表现存在论”“言语生命动力学”背景下,教学实践层面的认知也将发生重大转向:从当代重言语技能训练转向重言语动机和人格的养育,从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转向重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从重阅读转向重表现、重写作,发现并关注每一个个体的言语生命潜能、才情和天性、个性,顺应言语智慧的自生长,扶助言语生命的成长,引领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促成每一个言语生命的最大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