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2018-03-07 16:54:48)
分类: 教科研任务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随着太湖县新城小学申报的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立项号162943121)》成功立项并如期开题,以王华星名师工作室成员为研究主体的“微视频习作”专题科研正式启动。课题启动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大胆实践,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中期概述

本课题研究起始于2015年,以王华星、张邦业二人为核心,在王华星工作室内开展小课题实践,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有论文和课例公开发表或转载,受到国内习作研究界的关注。2016年,有部分教师加入进来,开展研修,并通过不同平台展示课例,受到老师普遍赞扬与效仿。

2016年下半年课题正式立项之后,课题组一班人就开始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及至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形成个人设计团队研磨专家引领以课带研的模式。老师们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从教材习作、自主选题习作两个维度开发出十几节具有较高质量的微视频表达课,在不同平台展示、汇报、研讨,广受好评。

一年多以来,我们通过QQ    群、微信群建立课题研讨网上平台,线上研讨随时随地;此外,线下研讨形式多样,有小组磨课、送教下乡、校际互动、公开展示、与名师互动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动便捷,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课例、设计、课件、评课稿、案例分析、论文等物化的研究成果,有的参赛获奖,有的被收录出版,有的公开发表。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微视频习作的教学价值与操作策略已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尝到了甜头。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先后有十多篇论文、课例、随笔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语文知识》等全国小语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并有两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有多位老师在市级论文、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特等奖。(具体见中期成果一览

二、课题研究中期主要经验

原苏联弗雷里赫曾说:“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电影通过情节反映相似世界的一切关系。”微视频的情节性、结构性和艺术性在很大层面上与文学表现形式相融相通。在习作研究中,很多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老师,将微视频引入小语习作课堂,以借此建构新型的习作范式。王华星名师工作室成员们更是积极投身其间,敢为人先,大胆探索。

通过前期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微视频习作指向的是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围绕精准、科学的习作目标,通过微视频的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在立体、动态的视觉画面激活下,积累言说经验,优化言语品质,以提升表达水平。只是,微视频习作目前尚处于开发、摸索的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切入点的甄别与提炼,是科学而有序列地践行微视频习作的核心所在。

1.     植入素材

内容层面的“写什么”是很多学生害怕作文的症结。其实,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而是欠缺将习作要求与鲜活现实相贯通的能力,也就是唤醒真实情境的能力。

微视频在某个层面上立体地还原了生活,是现实的缩影和再现。因而,在习作中,有机地引入微视频,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视觉画面中反复观摩、自主定位,就能收获大量丰富、生动的习作素材。如埃及经典微电影《The Other Pair》,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自己的鞋子已经破烂到无法再穿,但是当他发现车上被挤掉下的另外一个小男孩的一只皮鞋时,捡起鞋子奋力奔跑,虽然没能把鞋子送还给鞋子的主人,但是最终他的善良让他拥有了一双皮鞋。老师播放微视频后,引导学生提炼出复述剧情、观后感言、续编故事等多元化的素材资源。

微视频的介入,拓宽了习作资源,为学生的习作选材提供无限可能。同时,植入的素材丰富鲜活、灵动形象,不但能弥补课堂上即时回忆生活的局限,而且为学生今后的自主习作,存储了详实的习作素材。

2.     点染情境

从某个层面来说,习作应该是一种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但统观小学生习作,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都有生搬硬造、弄虚作假之嫌,“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让座”“雨天送伞”等陈词滥调经久不衰,让人感喟。这些立意,其实很多并不是学生真实的内心写照,他们更多的是“唯师论”,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或是“应需论”,附庸所谓的现实主流价值。无论是“唯师论”,还是“应需论”,折射的都不是学生本真的自我,而是遮蔽了的言语系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只是机械性地让学生写,而缺乏构建相应的习作场,以唤醒学生潜在的言语经验。

言语情境的渲染和构建,是儿童本真习作的源头所在。我们课题组一位老师在低年段表达课中,引入了微视频《鹬》。这个微视频讲述的是一只胆小的矶鹬,在妈妈和好朋友寄居蟹的鼓励下,勇敢地面对海浪,学会独立寻找食物的故事。妙趣横生的情节构造,让学生不仅从小矶鹬的身上看到了某个时刻的自己,达成了共情体验,更在类似经验的召唤下,借助教师提供的言语范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言语实践,言语本真得以自然彰显。

“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但学生以此为聚焦点,写的学校冬运会却语言平平、过程平平,丝毫无法表现冬运会上的热血沸腾、激烈角逐。于是,我将运动会上拍的几段视频引入课堂,进行文字与视频的对接。学生这才发现,要想生动刻画冬运会上的精彩,必须要在结构、场面和细节上进行构思。扣人心弦的活动视频,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二次习作才会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微视频的视觉化、立体化,决定了它在感官上会给受众带来更为直观的精神刺激。因而,在习作中植入微视频,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场,唤醒儿童本真的言语诉求,“唯师论”“应需论”自然不攻自破。

3.引入技法

微视频作为现代的新型媒介,引入小语习作之中,并不是架空式的哗众取宠。微视频习作的生命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它的丰富性、情境性,更来自于它的实用功能,即在习作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法,指引儿童有序有法地进行习作。微视频习作的技法指导,主要可以从课程和学情两个角度着手:

1)课程维度。从课程视角上进行技法的建构,主要依托的是课

标和教材上呈现的习作要求。如中年段侧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写相应的观察作文,而微视频《蜘蛛结网》过程清晰、生动可观,细致地刻画了蜘蛛“选址——架天桥——架梁——编织”的过程。通过微视频的播放,能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蜘蛛如何结网,并用文字有序、细致地记录结网经过。观察调用的不仅是视觉系统,更是心灵系统,是运用有意注意来分解客体、再现客体。因而,在以《蜘蛛结网》为主体的微视频习作中,不仅突显了观察这个思维活动的重要性,更唤醒了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趣,提炼了相应的观察方法。

    借助教材体系中侧重的习作知识和习作内容,进行学段框架式的微视频习作开发,能序列化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除了中年段的观察作文,还有提示语、动作描写,高年段的环境描写、点面结合、联想等,都可以借助微视频这一媒介进行有效的切入链接,以达成文字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选材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2)学情维度。尽管借助教材开发的微视频习作有一定的广度,但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日常表达或者习作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而这些共性的问题,正是习作的盲点。因而,微视频习作必然要结合这些实际存在的盲点,进行针对性地开发和建构。细节描写对于习惯具象思维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多次练写,学生还是经常忽视细节的刻画,鉴于此,我2015年开发的《看微电影,学写人物——微电影习作“小小飞虎队”》一课就是通过微视频的穿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刻画细节。

当然,正如前述,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并不能保证学生的习作盲点会在微视频的一次引入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是需要在儿童真实的学情上,做序列化、科学化地建构,通过举三反一的践行图式,让儿童的言语表达在反复、递进中有梯度地提升。

4.链接话题

高效率的科技时代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在考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态度,由此,网络上很多关于“碰瓷”的视频,引发大家的热议。一位老师将春晚小品《扶还是不扶》穿插在习作课上,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叩问心灵,进行价值的判断,是扶还是不扶。由此,课堂上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抒己见、广征博引。其后的习作,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处理:一、对于“扶还是不扶”这个话题,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并用典型事例证明(既可以用辩论会上同学们列举的,也可以课后自己搜集);二、教师将辩论经过拍摄下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关注辩论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重点刻画辩论经过。

除了“扶还是不扶”,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视频案例。这些视频折射的是人性最深处的东西,如果能结合习作目标巧加利用,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言语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5. 渗透应用

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三学段要学写常见的应用文,应用文是个人与外界有效沟通的社会文体。应用文体的练写,不仅关注到相应的方法,更要侧重语境的突显,只有让学生了解应用文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更好地进行习作。

我工作室一位老师以西安秦兵马俑馆导游员迎接游客的视频为切入点,让学生按“认识导游词的基本特征——将写景文改写成导游词——结合家乡景物练写导游词”的程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田埂上的梦》,教学生写获奖感言。播放教师自主拍摄的视频,引导学生学写请假条、留言条、通知、书信。观看奥斯卡微电影,学写观后感、微影评、电影海报等等。

应用文体的习作,指向的是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流、传达的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应用文体的练习,才是真正将习作与生活进行链接。应用文体的实用性注定了言语场景必须逼真、现实,而微视频的动态化、视觉化,能真实地还原现实场景,契合习作特点。

切入点的选取和提炼,关系到后续习作表达的合理化,以及学生言语品质的纯净化。只有围绕学生的本真诉求,微视频习作的构建才会科学而实效,才会真正地促进儿童在至美至纯、至真至善的言语乐园里徜徉、奔跑。

三、    后期研究计划

回顾2017年度的课题研究,课例开发带动了行动研究,带动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与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相比较,还远远不够。在2018年度,我们打算:

1.进一步开发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化的微视频习作课例,为课程建构、资源库搭建提供基础。

2.进一步加强资料搜集整理,加强理论提炼,摸索、总结一套成功的微视频习作教学模式。

3.进一步做好课题成果推介,辐射到更多学校,让更多师生受惠,促进课题组老师的专业成长。

4.做好课题总结,力争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既定的各项任务,如期成功结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