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培养任务 |
磨课组成员:吴登安、王华星、张邦业
《小猪变形记》是英国插画家本•科特创作的绘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突然百无聊赖,就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他满脑子奇异的想象,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失去信心时,它又受到另一头猪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
吴登安老师主备并试教了这节课,在试教的基础上,备课组进行了议课。
议题一:解读绘本,厘定目标
王华星:
张邦业:
三年级着重于语段的训练,结合这个绘本以及我们学生在习作中的难点来看,人物对话写作是个很好的训练点。写好对话句群,特别是对话的相互关联对于现阶段儿童来说是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恰好这个绘本中小猪每一次变形后的“炫耀”以及其他动物的“忠告”构成一组一组的对话句群,是个很好的资源应用点。值得挖掘、应用。
王华星:
赞同张老师意见,对话句群写作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必须做到扎实训练。我认为,本节课教学就聚焦“炫耀”和“忠告”语言,写好一个回合的对话句群。在教学目标确定时,我建议采用梯度推进,减缓坡度,化解难度。第一步,在绘本语境中读对话,发现怎样“炫耀”与怎样“忠告”,及时模仿;第二步,迁移运用,把这种句群写作方法运用到生活语境中去,举一反三,习得方法。
吴登安:
经过前两次设计讨论与试教,特别是大家的帮助,我确定的是“借力绘本品对话
聚焦语言学表达”。重点为:使学生初步理解炫耀性语言和忠告性语言的特点,能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出来。看来有点不妥。
王华星:
设计的题目还可以修改,突出教学的核心目标。
张邦业:
教学重点不在读,而是通过读发现怎样炫耀与忠告,并练习写炫耀与忠告。
王华星:
说得好,不要小觑教学流程设计前的理念、目标、重点,这些比后面的教学流程更重要。它们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石,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有着理论支撑和决定性作用。教学重点指向读,那么这就不是绘本习作课了。
张邦业:
好。根据大家讨论意见,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述学习目标:(1)以绘本人物语言为突破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发现“炫耀”与“忠告”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在绘本语境中模仿;(2)在模仿说一说,写一写的基础上,把握“炫耀”与“忠告”的写法,链接生活经历、经验,写好以“炫耀”和“忠告”为一个回合的对话句群。
议题二:基于儿童,确定策略
张邦业:
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就要奔着这个目标去。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性,课堂时空是有限的,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效的,实现课堂的增量。既然是聚焦“炫耀”和“忠告”写对话句群,那么首先在用绘本的时候,就把目光锁定人物对话,锁定“炫耀”、“忠告”。在读“炫耀与忠告”时,为什么炫耀(忠告)?怎样炫耀(忠告)?要读得透彻,明白表达的方法。借助绘本故事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迁移。经历“发现——模仿——灵活运用”的习作过程。
王华星:
我认为这节课可以围绕这样一条主线来展开:一读,二说,三写,四迁移。具体来讲,首先完整读好小猪第一次变形,从情节入手,快速进入绘本语境,初步感知人物对话里藏着的情意;猜读第二次,口头说一说怎样炫耀,怎样忠告,猜想后读绘本印证,再聚焦两次人物语言描写,发现对话深处的秘妙;然后仿写一次变形中的炫耀与忠告,结合这个绘本,我以为仿写变形为鹦鹉这个情节中的对话较好;最后,迁移到生活中的炫耀与忠告,写一写对话。
张邦业:
王华星:
第一次变形,推进快一点,重在感知情节及其趣味性。第二次猜测印证之后,再来聚焦人物对话,发现表达的秘妙。此时,炫耀和忠告语言,各自的言语本质(意图,特征……)是什么,要提炼出来。比如,炫耀性语言往往只看到优点,还带着虚荣,夸大事实;忠告者则看得更加客观、全面,包含着善意的提醒。这些让孩子有感性认识即可,表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过于理性。炫耀其实比忠告简单,基本不用教,稍加点拨即可。
吴登安:
王华星:
张邦业:
这里的大笑,主要是儿童言语状态的描述,并非嘲笑。但容易给人(特别是成人)造成错觉,教师把自己放在儿童的言语状态去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我是一只了不起的长颈鹿,我能看到好几里远的地方。”这里的“了不起”本意是说什么?是说自己很高。是真的很高吗?当然不是,是虚假的,这叫做“自以为是”;“能看到好几里远的地方。”就是夸大其词了。读着读着,就要让儿童明白:炫耀常常就是自以为是,夸大其词。
“你不是长颈鹿。”“你是一只揺揺晃晃踩着高跷的小猪,你小心点。”
读出了什么?假的,不真实,说破真相;“你小心点”很危险,提醒小心。让儿童读着读着就明白了,这是忠告。
王华星:
吴登安:
王华星:
炫耀
自以为是
夸大其词
吴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