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分类: 教科研任务 |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立项课题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界定
“微视频习作”是将精选的微电影、影视片断、生活随拍以及教师制作的习作微课等微视频引入课堂,通过多式播放、“读”写结合等方式指导学生习作,突破习作难点,拓宽习作“材源”,达到再现生活场景、激活情感思维、诱发言说欲望、迁移写作技巧的目的。
“课程价值”是通过“微视频习作”课程,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求,精选、随拍和制作不同内容、形式的微视频,引入课堂进行习作教学,用有声有色有趣的“微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写作思维,掌握写作方法,促进语言表达,拓展精神疆域,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审美品味。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首先要研究“微视频习作”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研究这门“微视频习作”课程怎样实施。
二、背景论述
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比较,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提出开放式“微视频习作”教学目标。微视频习作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植自信,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减少束缚,放开手脚,使学生自由表达;重在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使学生能真实而有个性地表达。微视频习作重在培养观察力,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重在培养想象力,给学生插上一对纵横驰骋的翅膀;重在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
2.建立菜单式“微视频习作”教学资源。围绕微视频习作的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习作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计划摸索出微视频习作教学的“菜单”,供教师自主“点菜”。“菜单”分成教材单元习作、自主开发习作两大系列,涵盖文学性写作和实用性写作常见习作技能的若干训练单元。
3.构建多元式“微视频习作”教学模式。总结提炼,形成基本的微视频习作教学的教学(操作)模式,比如素材来源维度:按需剪辑式、创意自摄式、自主编导式等;课堂操作维度:导入情境创设式、难点突破指导式、多式播放再现式等。
“微视频习作”的提出,首先是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出发。当前的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有:一是学生普遍都害怕写作,甚至讨厌写作;二是应试作文横行课堂,出现了作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学生写作变得功利化,趋向程式化;三是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写法上限制过多。
“微视频习作”的提出,还是顺应新课改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它既是一种载体,又是一个平台。微视频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时代的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型的习作模式,以契合现代孩子的思维特点,“微视频习作”由此应运而生;新型的课程结构,也必然要求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渗透现代元素,“微视频习作”当仁不让。
“微视频习作”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写作能力的增长。潘新和教授指出:“写作能力,是人的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言语生命潜能的发挥和张扬;写作教学,就是对人的言语生命潜能的发现和唤醒。”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指向言语表达能力的“微视频习作”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地唤醒言语意识,激活言语诉求,让学生的言语才情得以彰显。
四、目标设计
1.确立开放的课程目标,分段达成,适量录制“习作微视频”,评价展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2.探索“微视频习作”教学的课程价值与操作策略,建立微视频习作教学素材库,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率。
五、内容设计
1.依据开放的“微视频习作”的课程目标,分段达成,通过精选的微电影、影视片断、生活随拍以及教师制作的习作微课等微视频引入课堂,展示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从而印证“微视频习作”课程的价值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按照拟定的课程目标,探索“微视频习作”课程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构建具有我校特点的分层互动的“微视频习作”教学模式,建立语文学科系列配套的“微视频习作”教学资源库,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率。
3.在“微视频习作”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构建“教材单元习作”与“自主开发习作”相互补的“微视频习作”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综合运用“微视频”指导作文的水平,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六、步骤设计
1.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半时间,计划分五个学期完成,分别是2016-2017和2017-2018学年,以及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A.准备阶段(2016.9 - 2016.12)
(1)调查县域内各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现状和教师对微视频习作的认知情况及信息技术使用操作的情况。
(2)成立组织机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评价办法,制定详实的“‘微视频习作’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及准备课题开题报告。
(3)加强“微视频习作”研究的前期理论学习与宣传,对各参与教师进行微视频处理、微课制作等技术的相关培训。
(4)创建课题研究联系、信息发布群组,比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研究博客等。
B.实施阶段(2017.1 - 2018.10)
制定阶段研究方案,总结阶段工作和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及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
(1)各课题小组和参研个人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在相关媒体平台公开发布。
(2)各参研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形成成套的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
(3)定期举行群内磨课研修活动,参与集体备课、主题研讨、教学诊断等活动。
(4)定期发布各人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撰写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
C.总结阶段(2018.11-2018.12)
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理性分析,评价本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研究报告、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案例、外出公开示范课、学生学习成果等形式向其他地区推广。
2.本课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划分三个课题组,每个研究者主要承担一个学段的研究任务,主要从“教材单元习作(写话)”和“自主开发习作(写话)”两大板块展开行动研究。通过撰写研究计划、备课、备微视频素材、上课实践、实录分析、反思总结、形成报告等流程,完善成套教学资源,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
(2)其他的研究方法,如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整理、分析,充分发掘经验材料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指导接下去的实践研究和推广;文献资料法:查阅、解读有关文献、著作、教学理论、教学经验等,寻找新思路,确定每阶段的研究方向、步骤。
3.本课题预期最终取得的研究成果: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1 |
2018年9月 --- 2018年12月 |
《“微视频习作”的课程价值与实践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王华星 鲁林红 |
2 |
2016年9月 --- 2018年12月 |
《“微视频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 |
专 |
王华星 张邦业 |
3 |
2016年9月 --- 2018年12月 |
《微视频习作教学资源库》 |
数字 资源库 |
顾杨春 曹华文 |
七、条件论述
1.课题组成员与工作分工
本次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均为本县乃至全市最优秀的青年名师或骨干教师,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业务能力强,对于该课题的实施有着极大的热情,且无论是在习作教学,还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都有较好的基础。
课题组成员以新小语文骨干教师和王华星工作室成员为主体,少量吸纳了城内兄弟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希望能起到辐射城乡的作用。目前成员共计25人:王华星、曹华文、张邦业、顾杨春、张秀姝、殷桃玲、孙姣娥、程金霞、孟小芳、吴桂华、李贝、查双林、张平平、陈师、黄昌林、刘立兰、王梅芳、吴早霞、张红云、汪谦、陈茂发、何学云、叶双凤、郝向英、鲁林红。
(1)组长:王华星(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全面工作)。
(2)副组长:曹华文(省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新城小学教导主任,小中高,负责课题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张邦业(市级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新城二小教导副主任,负责课题业务指导和资料搜集整理)。
(3)骨干成员:顾杨春(小学高级教师,新城三小教导副主任,小学经典诵读教材主要编写者,信息技术骨干,主要负责课题信息技术支持);张秀姝(市级骨干教师,新城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负责课题业务指导和资料搜集整理);殷桃玲(安徽省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安徽省劳模,安庆市语文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负责课题课堂教学指导和资料搜集整理)。
(4)其他成员,均为课题实践研究者。
2.课题组主要工作制度
(1)分组:为确保课题研究覆盖小学阶段的所有学段、所有年级,涵盖教材设置的单元习作与自主开发习作,推进课题研究稳步、深入开展,现对研究成员进行分组。所有成员分成三组,每组对应一个年段。每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研究阶段相关工作的安排以及线上、线下研讨活动的组织工作,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组 别 |
成 员 |
小组长 |
低段写话组 |
张秀姝、殷桃玲、李贝、查双林、张红云、张平平、刘立兰、黄昌林 |
张秀姝 |
中段习作组 |
程金霞、王梅芳、吴早霞、张邦业、郝向英、陈茂发、陈师、何学云、汪谦 |
张邦业 |
高段习作组 |
王华星、曹华文、顾杨春、孙姣娥、孟小芳、吴桂华、叶双凤、鲁林红 |
孙姣娥 |
(2)个人及小组具体任务:
①每人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本学段实验课,要求上交完整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
②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每小组每学期至少推荐三节质量较好的研究课例(其中两节研究课与教材习作相结合,另一节自主开发),推介其中一节研究课参加课题组集中研讨、展示,另两节在试教、磨课的基础上报送详案给课题组线上研讨。
③各组报送的展示课需由本小组在研讨结束后做好教学实录上交。三个研究阶段中报送的三节展示课例必须有两节为教材习作。
④本课题研究结束,每组至少要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课题论文。
(3)基本考核方法:
本课题实施“宽进严出”的考核原则,对不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并上交研究成果,不积极参加小组或课题组磨课、研讨活动者,结题证书不予署名,坚决杜绝“不做事,只挂名”的蹭课题行为。
3.特聘课题指导专家:
江
何学忠(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书记)
朱克平(中学高级教师 太湖县仪电站站长)
陈克和(中学高级教师
4.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参与者所在学校均装备有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或“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各教师均有高配置的办公电脑,并开通光纤网,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硬件设施保障。
(2)各参与学校领导均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非常支持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安排研究所需资金,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跟踪指导,有意将这项研究向其他学校、其他地区推广。此外,“王华星名师工作室”每年有一万多元的工作经费,也能弥补资金不足。
八、 参考文献
1. 《“微视频习作”的教学价值与操作策略初探》——安徽省安庆王华星,《新作文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9期。
2.《电影资源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江苏省茅进华——《新教育》 2015.12(总第313期)。
3.《微电影——儿童创意写作新范本》张祖庆——《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6年第4期。
4.《用习作的眼睛看电影》浙江徐正军;《当电影邂逅写作》浙江张祖庆和成都黄莺;《巧用微电影,打开创意写作新视界》福建陈宝铝——《小学语文》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