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姣娥公开课《爬山虎的脚》

(2016-10-06 12:17:41)
分类: 示范引领任务


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湖县新城小学  孙姣娥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2)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观察。

五、教学对策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直观感受,突出重点。利用课件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课件动态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脚”的变化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以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教师谈话导入: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会写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置换角色,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荐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欣赏课件中爬山虎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2)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3)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4)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什么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然后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学生先试说后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你从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中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一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刚长出来:  嫩红     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6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脚怎么爬:触着墙(触--→巴--→拉--→贴)       牢固

                没触着墙                                               萎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再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

  本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完美结合,我在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一,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爬山虎图片,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第二,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