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沈从文先生学教习作

(2016-08-16 09:57:10)
分类: 学习情况


跟沈从文先生学教习作


——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有感

   

在朋友推荐下,暑期阅读了叶开先生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散文分册),其中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来饶有兴味,富于启迪。作为一代文豪的弟子,汪老对恩师回忆,涉及其教书、交友、阅读、思考和态度各个方面,凸显了沈从文的精神性、思想性追求。了汪老的文章,除了体会到汪老对老师的感激怀念之外,更多的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教学的思想及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话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汪老在文中以沈先生以后没有培养几位知名作家来证明。但也谈到了可以教一些东西。他写道:“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现代大学很少开创作课,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写作的呢?


  一、先“写”后“讲”,评讲要有针对性


教创作光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环境描写,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习作”“实习”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常常见到,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先传授一下“写作秘诀”,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完了,交上来教师批改,写个评语或打个分,训练就算结束。碰到好一点的作文,老师就做示范作文读一读。久而久之,喜欢写作文的寥寥无几。应该说,当下的作文教学对“讲”是十分怪异的:在作文指导阶段,大讲特讲;在作文评讲阶段,惜“讲”如金。我们不仅要关注写前指导(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更要注重写后评讲(师生探讨、学生互评、二次写作等)。无数事实证明,仅仅注重写前的“讲”,忽略写后的“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低效的。

成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评改作文的要求要具体,操作性要强。“失”,要有行之有效的提高措施;“得”,要有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恰当评价。茅盾先生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甚至只有个别句子、词语较为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虽然寥寥数语,但这种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化整为零,从片段练习开始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从文先生曾经以“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他认为,作文片段训练能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片段作文相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它突出某一种单项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分解的写作练习往往是通往高层次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累积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初的基石,这些基石是构建个性化作文创造之塔的有力积淀。精致的片段是完整篇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聚沙成塔”“垒砖筑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片段作文训练之于篇章作文就是聚沙、垒砖、垒土的过程。片段训练得法,就可以顺利过渡成篇;片段训练扎实,就不愁写不出鸿篇巨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片段训练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立真求诚,朴素也能创造诗意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朴素的文风,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底线,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写作要诚,要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不能说假话、空话。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的周记或自选题作文往往命题作文、考场作文写得真实感人,自然流畅。原因何在?因为在周记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处于压抑状态,没有说谎的必要,没有为炫文采而炫文采的需要,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而在考试作文中学生为分数而写,在高分作文的“诱导”下,违心地“为文造情”“为文造采”。


四、亲自“下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

沈从文先生不仅帮助学生修改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而且亲自写作示范,树立标杆。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可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坚持写下水作文?有多少语文老师有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能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老师能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来一点亲身示范,那效果会怎样呢?教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规律。教师能写出作品才有说服力,不能下水作文,就如站在岸边教人游泳,虽然口若悬河,但效果如何,不难想象。

语文教师必须下水写作,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没有“下水”的体验,老师对写作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下水”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更容易对症下药。


五、身教胜言教,功夫在课外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沈从文先生从一个小学毕业生,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成为“星斗其文”的一代文学名家,是值得后辈学习的励志丰碑。在平时的教学中,沈从文先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赤子其人”的高尚品德。

语文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如文学修养、口头表达修养、课堂教学艺术修养等等,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阅读写作习惯更为重要。作文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教师在做人方面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的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在这过程中,教师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个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较为全面的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方能可亲可敬,春风化雨,“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沈从文先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写作能力应该是源自每一个自我言说、倾诉、想象的内心需要,只要施法得当、动之以情,是能进行有效训练与培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