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任安书》品司马迁的人格精神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读《报任安书》品司马迁的人格精神
司马迁因其一部《史记》,雄视千古,名垂青史。真要读通《史记》,还真不能不读一读被誉为“百代伟作”、“千古奇文”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写信给司马迁,要他利用担任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回顾了自己为素不相识的李陵说句公道话,而遭受宫刑的全过程,自己为什么要忍辱负重。该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寓理于情,不仅以理谕人,更是以情动人,一股浓烈的、激荡的、深郁的冤情、悲情、幽情、豪情、真情、激情、愤懑之情、压抑之情、不屈之情、奋发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贯穿于行文始末,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一、“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正直公道之精神。
《报任安书》司马迁写道: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
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忍辱负重之精神。
司马迁身受腐刑,堪称奇耻大辱,他没有选择自戳,而是选择了著述立言。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忍受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筒,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母,对不起那份沉甸甸责任。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了血,再结茧,再流血,不知流了多少次,那筒册弄得血迹斑斑,终于完成了“究天下之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的撰写。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像舜这样的领袖是从耕种田地的艰辛劳动中成长起来的;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商代的国王武丁拜为丞相而使商代中兴;胶鬲遭纣之乱,隐居并卖盐为业,文王闻其贤,举以为相;孙叔敖因为父亲获罪而迁往一个荒凉绝远之地居住,被楚庄王发现后拜为丞相,使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成为齐国相国的改革家管仲是从一个囚徒被提拔起来的,从而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成为秦国上大夫辅佐秦穆王奠定一统江山基础的百里奚是用5张黑公羊皮按奴隶的价格从楚国买来的。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物,都曾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才有了后来的辉煌。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在“发愤著书”一节中,又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完成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吸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惨淡笔耕十三年,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开创了中国记传体史书的先河。
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之精神。
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标准。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然而,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士可杀不可辱”,有“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司马迁认为自己受辱之后“引决自裁”“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他之所以忍辱偷生,是为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这一选择遭到世人的嘲笑,生比死更加痛苦。这种超越死生的价值观,得到后人的认可。
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写道,“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显然是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已。这正是司马迁在受刑后于耻辱与名节间挣扎的写照,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
《报任安书》是《史记》千载不绝的余音,是我们解读司马迁生活、思想的一个窗口。司马迁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司马迁的人格是崇高的,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这一认识不但激励了自己,而且也启迪着后人深思。
http://a3.att.hudong.com/73/10/013000000929541215351058350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