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的重复阅读是自主阅读最可贵的东西:
缪缪的阅读热情一直不错。这学期尤其喜欢读《意林》,每个月一拿回来,不到半天准给看完,然后就天天盼着下一期。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缪缪读书读得极快,彩乌鸦系列的书每本大概在6万字左右,她一般一天内看完,然后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己从书架上翻出来,再读。据我观察,她最喜欢的一套书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一套《世界儿童共享的经典丛书》(包括绿色法国童话、白色日本童话、金色意大利童话等一共12本),每本都翻了若干遍。现在我们家里每个角落都有各种书的身影,所以我不得不隔段时间就收拾一次,结果摆上书架没几天,又逐渐失踪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可能看一遍就能领会文章精髓,所以需要反复的看。如果这种重复阅读是自发的,那么说明她内心至少对文字有一种兴味,愿意亲近文字。我以为这是自主阅读最可贵的东西。记得我小时候看《红楼梦》,开始只是对里面的饮食描写感兴趣,闲来无事翻出来就为了看一眼人家那“糟鸭掌、酸笋鸡皮汤”、“各式奶油面果子,各式一寸来长的小饺”、看看“奶油松瓤卷酥、胭脂鹅脯”(插一句题外话,当时对“酸笋鸡皮汤”颇有不解,心想贾府吃这东西未免也太俚俗了吧,鸡皮这等难上大雅之堂的东西居然拿来做汤,宝玉居然还“痛喝了几碗”。若干年后才发现,此汤非彼汤也,人家的所谓酸笋鸡皮汤,全称乃是酸笋、鸡尖肉(鸡胸上最嫩的一小条肉,一只鸡只有那么小小的两条。)、鲨鱼皮汤也。与我等升斗小民所想浑不搭调。),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两三年,兴趣才陆续转移到其他内容上。所以,对缪缪读过的书,我还是基本不提问,也不问些个“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也许小孩子的兴趣根本不在这上面,她最感兴趣的可能是书里面的一首好玩的儿歌,可能是里面的一处神奇的山谷,也可能只是一个引人发笑的名字。只要有一点让她感兴趣的东西吊着胃口,让她时不时的回来翻看就够了。所以大可不必拿那些人生大义来衡量她的阅读效果。
不急着写读后感:像读后感之类的,当她有所感悟的时候,自然能够写出来,没有自己的感悟,在大人的反复提问、启发下写出来的并不是她的读后感,也不是她的阅读乐趣,而依然是大人希望她掌握的“知识”,是一种认知上的灌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者眼里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何必强加自己的感受于他人呢?我愿意让缪缪以她那个年龄的视角自己去发现,去体悟,去逐渐丰满自己的价值体系。当然家长掌握大方向的责任还是要尽的。如果写读后感,我不希望她写一些先介绍文章内容,最后说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要......之类的东西。而是希望她能写一些发自内心的,能打动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她现在的能力,估计达到这个目标还得等几年。不过现在学校里老早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了。
不是所有的经典孩子都喜欢:经常听朋友说:“那么经典的一本书,我家孩子怎么就不喜欢呢?”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现在发现,吃饭是一人一个口味,阅读也是如此,每个孩子自有自己的偏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也觉得《柳林风声》语言优美,《不一样的卡梅拉》作为当当的终身五星图书,历久不衰,自有它们的魅力所在,可惜缪缪不喜欢,甚至没有完整的读下去的兴趣。那就读她愿意读的呗,世上好书那么多,是读这本还是读那本根本没有什么纠结的必要,归根到底都会起到一样的作用。由她去,只要愿意读。
只要她对阅读保持长久的、发自内心的兴趣,该懂的自然慢慢会懂。让她毫无负担地,快乐地读她喜欢的吧。
白露为霜于2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