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十)红旗渠

标签:
原创诗词游记图片红旗渠 |
分类: 图文游记 |
【七律】红旗渠
太行游讨趣识多,地理人文总有说。
触动心灵非景致,唯独震撼放长歌。
劈山凿岭惊环宇,走壁穿岩励志磨。
奇迹丰碑镌丽史,精神永载颂天河。
不知怎么,太行山周边地区我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当然,这主要源自儿时的教育和记忆。
这次河南行后段,在先后去了万仙山郭亮村及太行大峡谷,我们又来到位于安阳市林县(现为林州市)的红旗渠参观游览,这地方同属太行山区,不但是国家5A级景区,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早在书本上知道:上世纪60年代,林州(原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十年奋战,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代初,我们的国家还很贫困、落后,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事迹曾先后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国家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对杨贵的评价更是:“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都江堰有李冰,红旗渠有杨贵。”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今林州市)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地步 。
因自古苦旱,故林县历代兴修水利从未间断。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朝时,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自1957年起,林县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林县境内的4条河流甚至断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
困境中,相关部门想到了外境水源丰富的浊漳河。再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次月,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