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与世隔绝的中世纪小镇——班迪布尔

标签:
杂谈 |
【菩萨蛮】立夏赏望
时交换季常思味,南庭种作乡山美。水畔遇青蛙,语风春燕答。
夏天终沓至,笑对平云日。闲静讲修身,点滴妙慧存。
尼泊尔·与世隔绝的中世纪小镇——班迪布尔
2024年1月22日,在奇特旺鸟语花香般的小洋楼别墅群酒店吃过早餐,我们就乘坐大巴车前往尼泊尔著名的旅游圣地——博卡拉。当然,中途还要绕道上山,先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参观游览与世隔绝的中世纪小镇——班迪布尔,并在那里享用充满当地风情,且独特、别致的午餐。
想着,都觉得挺有意思,也欣喜不已。从心,也要接受不敢恭维的尼泊尔公路,几个小时的颠簸之苦,这个罪,还是要受的,这让我想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从容了许多。感知,理性的选择,贫穷落后是不能与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相提并论的。总之,吸引我的不正是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尼泊尔,最美妙的部分,一路走过,已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班迪布尔是位于尼泊尔木斯塘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它也是通往木斯塘地区的门户。不是跟团游,来尼泊尔旅行,一般很少人会来这个地方,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个比较小众,躲藏在大山里的小镇,与世隔绝。淳朴热情的村民,与世无争,习惯于漫生活。班迪布尔海拔高度800米,别致的小镇风光,还能远观喜马拉雅山脉,这里更是摄影当地淳朴民风的绝佳之处。
这个位于尼泊尔中部山区的古老小镇,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被誉为“尼泊尔的国宝”。这倒要简说一下历史。在拉纳国王时代,班迪布尔正值全盛期。时过境迁,这里还是座活生生的纽瓦丽人建筑和文化的博物馆。藏缅语系的纽瓦丽人被认为是加德满都谷地的原住民,他们并不全都是东方的蒙古人种,还有许多是雅利安人。直到廓尔喀人兴起统一了尼泊尔,尼泊尔语才代替了纽瓦丽语成为官方语言。
要知道,十八世纪中叶,班迪布尔作为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商业交易运输的重要驿站,随两国贸易的兴盛而繁荣,大批纽瓦丽商人涌入班迪布尔,建立起商铺、寺庙和客栈。彼时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直到1960年,新建的普利特维公路从山下通过,使班迪布尔失去了交通重镇的地位,这里也重归于静寂。藏缅语系的纽瓦丽商人留了下来成为了原住民。直到旅游潮的兴起,这里再次连接上了世界,再次恢复了喧嚣。被世人形象的描述为:被“遗忘”的班迪布尔古镇,像世外桃源,定格在中世纪的时光里。
小镇不大,有一条青石板路主街。别具风格的中世纪建筑排列在主路两侧。班迪布尔曾经是印度至西藏古商道上的一座重镇,是西藏与印度之间通商要道上的休憩之地。街道两侧建筑多为传统纽瓦丽风格,突显的是红砖墙及木雕窗户及围栏,还有奇特的屋外展石顶。这些保存已久的18世纪建筑,到处充满着浓郁的中世纪的气氛。在这些老建筑改造成的咖啡馆、餐厅以及特色民宿,赋予小镇一种独具魅力的欧式氛围。难怪我们街上游逛中碰到的游客,大多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看来他们更喜欢这浪漫的怀旧风情。
触景生情。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尽情享受环境赋予他们的神奇与美妙,都自觉的遵守着这份祥和与安宁,像是我们梦想中的那个世外桃源,光影伴随美好。镇上人不管老少,都会面带微笑对待每一位到访者。整个小镇只有几家旅馆,几家餐厅,游客很少,没有乱七八糟的杂货店及喧闹声。最初,还是享誉全球的孤独星球描述班迪布尔是尼泊尔的国宝,一直被世人公认。坐落在杜摩上方的山脊上,是活生生的纽瓦丽文化博物馆,却像藏在纱巾后面的新娘一样不为人知,还真有种神秘感。
进入街口,我们就被古老的建筑及满大街的花朵深深吸引。小镇虽没有欧洲小镇如诗如画,可那斑驳的墙体及古香古色的雕花门窗还是充满了它特有的风情。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造就了各自特有的文化。风景结合厚重的历史文化,就显得极其珍贵了。那磨得光滑柔润的石板路,那依然淳朴无饰的民风,那到如今还朴实善良的原住民,无法不让它成为现代人怀旧的追寻。
班迪布尔真可谓是一个适合慢游、慢生活的地方,慢慢地去感受那里的传统文化与温情的田园气息。站在高高的山脊之上,面对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瞬间你的心就会静下来,尽情感受这世外桃园般的自然之美。我还在想,要是自由行,怀揣一本书,找个小客栈坐下来,只需要一杯咖啡,不紧不慢的坐在老屋的廊檐下享受时光,该有多时尚、多浪漫啊。这种随心的小资生活方式,招人喜爱,更是一种潮流,令人向往。
该下山了,因天气原因,没能在山上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壮丽的景象,好在下山时在半山腰的观景平台上,还是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一点喜马拉雅的影子。不虚此行,除美好的观光之外,对尼泊尔的人文历史又多了一点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