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旅(三)法国 ~ 巴黎圣母院

标签:
原创作品巴黎圣母院旅游文化彭世直 |
分类: 图文游记 |



离开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途经协和广场开往巴黎圣母院,脑子里不再想毕加索、格里斯、凡·东根、阿波利奈尔等画家、诗人和音乐家在蒙马特高地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也顾不上细听H导给我们讲路易十五及法国大革命的乱世,我的心已经迫不及待地飞向了塞纳河,飞向了巴黎圣母院,那是我年轻时就驻留在心中的一个情节,那也是我的一个梦。
巴黎圣母院对于众多国人来说也是记忆犹新的。还记得法国大作家维克多· 雨果于1831年完成的巨著《巴黎圣母院》,以及根据雨果巨著拍摄的同名电影。它有血有肉、淋漓尽致的描写了15世纪腐朽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也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还记得故事描写的是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还记得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是善良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和又聋、又瞎、又驼,外表极其丑陋、内心却崇高,且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多少年过去了,巴黎圣母院已经成为我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做梦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亲临那里,一个让我充满好奇、一个历经邪恶和正义、一个历时180多年全部建成的哥特式教堂,一个对于法国、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巴黎圣母院,我太向往了,仰慕之情也油然而起。
不是改革开放,不是人们生活逐步迈向小康,国人也不可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踏出国门。我还在想着,大巴车已经停在了塞纳河边上,远远的就看见了巴黎圣母院,用不着H导介绍,这和电影里的画面是一样的,我好兴奋。天还下着小雨,可塞纳河边已经是游人如梭,巴黎圣母院门前更是人头攒动,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早早的就排起了长龙。我心中也犯起了嘀咕,我们来晚了,要是自由行,我非早早的来排对不可。教堂正面是一对方塔楼并肩而立,在来前做功课时就知道,不算后面的塔尖,这两个塔楼有69米高,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是“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巴黎圣母院不愧为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给我迎面第一印象就是它太伟大了!不光是读小说、看电影,身临其境看到这尖尖的塔顶、成阶梯状的回廊门窗、处处皆是的精美雕刻、发人深省的神奇标记、楼顶上世界上最大的钟,还有已知教堂内珍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品和绘画艺术,正如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不朽的设计师,他们是尚·德·谢耶,皮耶·德·蒙特厄依,尚·哈维,维优雷·勒·杜克。这就如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让法国人,还有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中国设计师贝聿铭,他们都是可以载入世界历史的建筑大师。
巴黎圣母院是个充满迷离色彩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宫廷教会之争、复杂的社会演变、错中复杂的内部结构、阴暗光明并存的一片天地,这里边还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阴郁的故事。光那正面面向大众的一面,都想弄明白,也是要花些功夫的。这些都来请教H导,他的头都大了。这就应了那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如同我写这篇游记,出国前网络上的临时抱佛脚,导游相关知识的索取,游览中的感触与札记,这样一些“大杂烩”,才有了文章中的内容,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加固了浏览项目的综合知识,花些功夫也是值得的。
再看这教堂正门,你仔细看,它是分三层的。中间门是末日审判门,下层是地狱,上层是天堂。左面的门是圣母门,雕刻有精美的圣母和圣婴。右面的门是圣安娜门(圣安娜是圣母的母亲)。巴黎圣母院共有3扇巨大、华丽的玫瑰窗,其中北面那扇直径13米的玫瑰窗的玻璃几乎全部保留了中世纪的原样。巨大的玫瑰窗前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站在中央,两侧是亚当和夏娃,呈天使状的他们因偷吃禁果希望得到宽恕。
在底层正面三座尖拱形的大门上有一排石雕立像,共28个,很是枪眼,刻的是圣母的祖先、犹太的历代国王,被称为美王之廊。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认为它们代表在1284年之前法国各个时期的共28位国王而惨遭“砍头”和拆除,现在立在上面的这排雕像是1843年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克重新雕塑的。这种雕像出自圣经的旧约,比较大的天主教堂一般都会有这些列王的雕像。这还真有点像我国佛教里边的十八罗汉,稍微大一点的庙宇里也是都有的,只不过28尊国王是站着,而这18尊罗汉都是坐着。
拱门最上方的浮雕描绘的是耶稣伸出他受伤的双手坐在君王宝座上,告知人们耶稣是牺牲自己拯救我们人类。他两侧的天使左边那个手拿长矛和铁钉,右边那个手持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再边上基督的右边跪着的是圣母玛利亚。中间一层是天使长正在秤那些从坟墓复苏的人的灵魂。最下一层是死去的灵魂听到最左边的天使吹响的喇叭后,如同僵尸一般从坟墓中慢慢苏醒。根据他们生前所做的事和对上帝的虔诚程度来评判,秤杆偏向左边(天堂)表示此人做的善事多些,反之会偏向右边(地狱)。左边天堂里空间比较大,每个站着的人都舒舒服服的,右边地狱里则是人挤人、人贴人的由魔鬼牵着往回走。你仔细看,结合故事就会活灵活现。不然,就会感觉心会很沉重。
这些浮雕顶上是天堂里的审判庭,里面坐着圣人、先知、族长、天使、殉教者等。审判庭里认真聆听上帝的判决和窃窃私语的听众,大门右边6位门徒浮雕上面是地狱中被咒骂、被折磨、被倒挂的景象。大门左边站着4个真人大小的雕像,手拿自己头颅的是圣丹尼,巴黎的守护神。巴黎主教是圣丹尼,在巴黎,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个人手捧自己头颅的形象,巴黎圣母院大门的雕像上有,先贤祠大堂的壁画上也有。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首任巴黎主教圣丹尼。圣但尼手托自己的头颅由两位天使守护,他脚下踩着手拿板斧的刽子手。如果不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只能是一头雾水了。
从拍的正门塔楼图片可以看到,门洞的弧形是由平行的几长串浮雕所组成的,每一串浮雕或表现《圣经》中不同的故事,或表现地狱中种种的景象。所有这些雕刻,线条细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它们在圣母院建筑的正面上,构成了三组现实主义雕刻艺术的珍品。在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上,是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这都只是面上的东西,偌大而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太多。
作为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采用了拉丁十字形的平面结构,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祭坛设在这“十字”的顶部,顶部是一组连续的尖拱;在尖拱的正中,一座高达106米的尖塔,直上重霄,仿佛要刺破青天。它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最完美的典型,庄严的仪态,富于变化的结构,华丽的外表,高远宁静的姿态,神秘虚渺的神情,写实如生的装饰。“石头的交响乐”,这是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的名言。
我是深深的被这一结构严谨而不失节奏变化的巧妙构思而折服,这一征服世界的伟大建筑,妙在它的直线与曲线让建筑更加富丽堂皇,妙在它的石材与彩色玻璃在神秘的光环下交相辉映,妙在它悬在高处重达13吨的大钟,总能定时嘹亮浑厚的响彻巴黎的上空,那是一个个美妙的和弦,如同母亲呼唤孩子的归来。我们又会联想到雨果的另一段名言:“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它不仅能“写出了人类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制造的交响诗”。
这个带着神性的殿堂,这个散发着来世和彼岸世界气息的处所,是人类的伟大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又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早在全部竣工之前,它就成了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举办场所。巴黎圣母院见证过法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圣女贞德的冤屈在这里洗雪,拿破仑在这里加冕,二战中巴黎的解放在这里纪念,戴高乐将军的国葬在这里举哀,历史的厚重与圣母院今天的辉煌相得益彰。我和所有的参观者的心情是一样的,除了兴奋不已的心情,就是怀有太多的情感。当看到一群可爱的欧洲孩子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不知怎么,突然想到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她不就是在这广场上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精彩就处,他总能抓住人们的心,在小说虚构故事里,在身临其境之中,去捕捉,去遐想。这里可没巴黎街头的浪漫情调,有的只是正义与邪恶。
来巴黎圣母院唯一遗憾的是不能排队进教堂里边去参观。人太多,估计排队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而我们的整个行程又是排的满满的,如果选择排队等候参观,就会把别的游览项目挤掉,来巴黎要看的东西太多,最终大家还是选择了不进去,只在外边参观浏览,因为我们刚去了圣心教堂,后边还有教堂参观项目,包括在意大利境内的梵蒂冈大教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格,可教堂内部结构却是大同小异,搞清楚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就算略知一二也不虚此行,也是有收获的。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巴黎圣母院,旁边的塞纳河就在脚下喃喃细语,我的眼光顺着柔波而下,河里时有游船经过,一座又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在雨中显得那么凄美,像是在讲述悠悠历史所经历过的沉沦与辉煌。我会永远记住这里,还会想起雨果,想起爱斯梅拉达,想起卡西莫多,我爱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