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十)西双版纳风情

标签:
原创作品西双版纳澜沧江世直摄影彭世直 |
分类: 图文游记 |
西双版纳境内的澜沧江在我的记忆里一直笼罩着一种神秘感,因为它连接着境外的湄公河,是条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的国际河道,再加之西双版纳又是个多民族的聚集地,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哈尼族等在这一流域生息繁衍,特别是当年傣族土司刀氏以景洪为中心,统治西双版纳700余年,而离澜沧江很近的曼听公园,原是傣王御花园,也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花园,已有1300多年历史,给这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多年来,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也叫习惯了,其实景洪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县级市,也是西双版纳的政治文化中心。景洪原名为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城内的曼听公园,“曼听”在傣语中意为花果园。也难怪园内风光奇艳、林木葱郁,奇花异草随处可见。要说去丽江让我联想到杨丽萍,到西双版纳则让我想到刀美兰,她就出生在景洪市,是能歌善舞的傣族给她打下了好的根基,也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来西双版纳是要进傣族村寨,也是要参与这里的篝火晚会的。只是我们来的季节不太好,要是早来些时,还能参加上热闹的泼水节。孔雀舞、葫芦丝、竹楼似乎成了这里的代名词,没来过西双版纳,联想到这些就会浮想联翩、令人陶醉了。有幸我来了,可还是遗憾这美好的日子是短暂的。国内去过不少地方,总没有像这次来云南,就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虽说言尽而意末尽,可还是很享受这份心情,像是故地重游,又回到那西南边陲,扎在少数民族家中,再来聆听那里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
到西双版纳,来接我们的导游就教我们,要管这里的姑娘叫哨哆哩,管小伙子叫少仆冒。这和在西北线要称呼纳西族女孩叫盼金妹,称呼男孩叫若基;到白族居住地管姑娘叫金花,称呼小伙为阿鹏;而在彝族居住地,管女孩应该叫阿诗玛,管男孩应该叫阿黑。少数民族风情是不一样的,像西双版纳,傣族居多,特别是哨哆哩的服饰,色彩格外绚丽,傣裙裹着婀娜多姿娇小的身躯,像彩云飘,袅娜而柔曼,时而亭亭玉立,时而花枝招展,像孔雀开屏,像斑斓的蝴蝶,在棕榈和椰子树林中翩翩起舞。在镏金耀眼、金碧辉煌的傣家寺院,在碧水青山和繁花似锦的田间村寨,在街头巷尾和曲径竹楼中,都有她们矫捷的身影和璀璨的微笑。这里的山水情、民族情,无时不在打动我的心弦。
在傣族村寨,一位漂亮的哨哆哩把我们带到她家做客。她们也算是当地政府培训过的持证导游,主要是介绍傣族风情和推销当地手工匠制作的白银工艺品。在傣族,女人的地位比男人的地位高,这里是招女婿上门,嫁男的出门,女人是理所当然的当家人。这位哨哆哩家和大多数傣族家庭的住房是一样的,都是两层阁楼,下边放农作耕具和牲畜,上边则是客厅和卧室。她们的卧室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门窗关的严严实实。傣族家庭不管家中几代人,有多少人,都是在一间卧室睡觉的,只是用简单的帐子隔开,寓意一家人是不能分开的,也体现了整个家庭的和睦。
这位哨哆哩姑娘结婚好多年了,孩子也上学了。她把身上的银腰带拿给我们看,按她说,这银腰带是家中的一个宝,要治不少病呢。在我看来似乎有推销的嫌疑,但她讲到傣族用银具治病养身的例子也很有道理的。比如她说她带的一条银腰带,能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而银碗、银筷子有查毒的功能。特别是当她讲到这里的习俗,外边要嫁到寨子里的男人,头三年是要做三年苦力的,要学会银匠手艺,要学会做木匠活,跟我们城市里旧时的学徒差不多,三年出师,要亲自打结婚所用银首饰及制做家具等,而且还要做的特别好,不然就是嫁到了女方家,这个家族都会让寨子里的人瞧不起,很没面子的。
我们在楼下还真看到了她弟弟,正缩卷在楼下杂品间闲躺着,时代虽说不同了,可那些旧俗、旧习,还是让不少大男孩产生了自卑感,也缺少了男人的阳刚之气,有见人矮三分的感觉,虽说习惯了,还是多少窝囊了点,让我们这些外来人看了不免觉得有些不公。总的感觉,傣族村寨也是贫富差距悬殊,令人遗憾的是,好多条件好的村民都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洋楼房,和村里大多数草顶的老屋掺杂在一起,也破坏了整个村寨的格局,也没有了原生态的味道,不像看到的基诺山寨,总体上还算保护的不错。
来西双版纳,这里的篝火晚会还是要去参加的,虽说200元一张的票看似不便宜,可你真的去参与,去体验,当一切都融入到美好中,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吃烤肉大餐、看专业表演、围着篝火与傣族哨哆哩和少仆冒跳象征民族团结的集体舞,那种情不自禁的激情互动,任何人也抵挡不住这种激情,都会被这集体参与的氛围所感染。情绵绵,意缠缠,随着悠扬的节拍,照着哨哆哩不紧不慢的舞步,随清风摇摆,如藤蔓蜿蜒,似柔静多姿,手拉手,肩搭肩,骨子里就被渗入了民族舞蹈的精髓,尽管四肢还不协调,可精神完全融入其中。惊叹多姿妙曼的哨哆哩,也让我们感染了民族魂,让自身完全陶醉在这如水的情调中,深享其中的乐趣。
我在想,也难怪杨丽萍和刀美兰舞蹈家出自云南,哨哆哩就像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柔软娇细的身段,洁白的肤色,真是纤纤玉指,楚楚动人,会说话的眼睛,个个都面带微笑,含笑的酒窝着实迷人,自然而洒脱,游走在村寨里、街巷里,柔美的发髻上,都插着香味浓郁的花儿,有的还撑着多彩的洋伞,移动着优雅迷人的碎步,在田埂上,在池塘边,显得风情万种,万般迷人。再看那些年轻的男人少仆冒,白衣素裹,骑着摩托穿梭在街巷中,是一个哨哆哩在用手机召唤他们不时的到村委会的库房提银制品,这里可是统一调配,不是我们想像的小作坊管理。就我们这个不大的小团队,经不住漂亮的哨哆哩忽悠,买走了5万多元的银制品,也算是给这个较落后的傣族村寨做贡献了。
还让我想起了篝火晚会吃烤肉和一些芭蕉叶包的糯米之类食品的情景,去了傣族村寨,就会时常想起哨哆哩的影子。说是女人当家,这里的男人其实还是很享福的,除了嫁进家门要做三年苦力,嫁进女人家,他就真的成了爷了,家中一切的琐碎的事都是女人干,他们只是吃好玩好就行了,那些哨哆哩也以此为荣。勤劳的哨哆哩把伺候好男人当作是一种美德。她们如水的清纯和美丽,也像永不停歇的蜜蜂,用柔弱的身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们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鸡、养猪,吃罢饭,上山采茶或割胶,听哨哆哩对我们说,她们通常中午就在山间田野吃点带去的饭。当我看到院落里一些年岁大的女人,这里管她们叫老咩桃,脸上布满了皱纹,也写满了故事,给人满目沧桑之感,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酸楚楚。这是一个民族,还传承着历史。
晚上漫步在澜沧江江边,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澜沧江千百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知是那阵风把竹楼里的葫芦丝吹响,悠扬委婉的曲调在夜幕下显得有些凄美。我在想,是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还在坚守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好客多情的少数民族让这里的青山常在,是这里勤劳和善良的母爱,让这妙曼的歌舞在澜沧江两岸永世相传。澜沧江啊,我对你充满了爱,是你滋润了这片富饶的土地,让万物生灵生生不息,我还要回来的,与这片令我着迷的土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