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化生活中享受快乐

标签:
多元化生活享受快乐珠海深圳海南岛夜总会岁月年华彭世直 |
分类: 感悟随笔 |
在周末与朋友或同事们小聚,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很快意的事情。社会在进步,生活的多元化也让时代充满了色彩,人们不会把钱看的那么重,工作之余能享受到生活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当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的,市场经济也是人才和企业的竞争,人们只有在努力拼博中才能站稳自己的脚跟,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紧张的工作中往往只会遇到说教和批评,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多的机会去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人们渴望能用一种方式释放自己的空间,调节疲惫的身心,以便能更好地积蓄力量融入到工作中去。
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因工作的需要,多次去过当时称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及海南岛等地,包括周边受之影响开放比较早的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等城市,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深圳速度,让我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打工仔的艰辛与不易,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拼博精神,也让我随着他们的夜生活来到当时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位于深圳的香蜜湖酒楼夜总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灯光与音乐之下上千人一起跳迪斯科狂热的情景,让我充分理解到他们释放自己之后,投入到工作中的又会是忘我的工作。
最早,人们还是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知道夜总会的,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简直就不是好人呆的地方,歌舞厅似乎就只有灯红酒绿、低吟浅唱,低级趣味的符号象征,变成大众心目中的藏污纳垢之地。深圳香蜜湖酒楼夜总会开业之初,只有凭港澳居民身份证和回乡证的人才能购票入内,这个规定一直到1984年底才取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在解放,人们的旧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而转变。迅速遍及全国的歌舞厅,现在更时尚的商务会馆,正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人们在打拼的同时也在注重的生活的质量,休闲文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时代的演变,也是根据人们思想的变化,从最先的抵制到认同,到接受,直至融入其中,这都是人们思想进步,向往美好带来的务实表现。还是拿深圳夜总会做话题,看深圳城市管理者们和歌舞厅行业是怎么扭转人们的看法的。
1986年,深圳的夜生活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用星罗密布丝毫不是夸张。市场经济,更何况开一个有档次的歌舞厅或夜总会是需要巨大投资及相当的风险的,这么火的市场是要有人气相托的,没有市场也意味着倒闭。当时的一位深圳市领导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也看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人都有休闲文化的需求。
为了验证这些,他只身一人进入也是比较有名的京湖大酒店歌舞厅“微服私访”,他点了两首歌曲来测试歌舞厅的管理,一首是风格低俗的歌曲《坏女孩》,另一首是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结果,接到点歌单的歌手直接对观众说:“《坏女孩》这首歌曲格调不高,恕不能为大家演唱,我将这首优美的《洪湖水浪打浪》献给大家。”这次亲身经历让市领导对深圳歌舞厅文化有了充分信心,虽说也有不良、低俗的场馆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的扼杀广大群众的需求,决心采取一系列举措,为深圳的歌舞厅文化正名,并努力开发这一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1987年8月,深圳从各歌舞厅挑选出20名歌手,第一次以“深圳之歌”的名义集体到内地进行巡回演出,足迹踏遍东北、华北、华东各地。那年5月,深圳几家老牌歌舞厅联合举行“支援大兴安岭火灾灾区联合义演”,获得空前轰动,成为深圳文艺界的首次大型赈灾义演。每到公益场合,总能见到歌舞厅歌手们的身影。这些阳光举措大大改善了深圳歌舞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歌手们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1992年,位于深圳大剧院的沙都歌舞厅引进中国民族歌舞艺术,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当年5月,陈云派秘书许永跃前来深圳调研改革开放情况,许永跃看完沙都歌舞厅的表演后大加赞赏,认为不亚于北京专业文艺团体的水准。许永跃回京汇报后,中央办公厅决定邀请深圳歌舞厅晋京汇报演出。8月28日晚,汇报演出在中南海中央警卫局礼堂举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等都出席观看。
演出盛况空前,原本1800个座位的礼堂竟然涌进2400多人。演员以沙都歌舞厅为主力,其他深圳歌舞厅全情参与,胡文阁、张娜、李明、龚苹、张秋秋等深圳代表性歌手悉数登场。胡文阁反串旦角演唱的《葬花吟》将戏曲与当代声乐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了最多掌声。张娜的《小二黑结婚》、龚苹的《哥哥你带我走》、李明的《心声》等也赢得了良好反响。演出结束,全场掌声雷动。李瑞环高兴地说:“感谢大家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
深圳歌声不仅唱响了中南海,也在北京基层的巡回演出中赢得了首都媒体和百姓的一致赞许,《北京晚报》发表报道称:“来自深圳的歌为首都舞台吹来了一股春风”。1993年1月,赴京演出的原班人马又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深圳歌声耀香江”大型演唱会,再次引起了香港娱乐界和市民的瞩目。由此,深圳歌舞厅达到了鼎盛时期。
有人说,深圳歌舞厅就像一个“炼星厂”,十多年来,活跃在国内流行歌坛的红歌星中,不少人都有过在深圳锻造的历史。吴涤青、陈汝佳、胡文阁、张秋秋、陈明、李春波、戴军、黄格选、林依伦、高林生、汪正正、张萌萌等都是从深圳唱出去的。在民族唱法乐坛上,近年来,又有汤灿、陈思思引起注目。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也激励了他们的人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种文化氛围中来升华自身的文化素养。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还不说成就与发展,就从人们越来越需要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巨变。每当夜幕降临,所有城市和乡镇餐厅、歌厅、舞厅、影院、酒吧、氧吧、健身房、会馆无不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们追寻的不再是简单的吃穿,工作之余,有品味地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各种方式的聚会,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在这种场合感受最多的就是和谐与美好。
下面图片是翻拍的几张当年在深圳和珠海的留影,从穿着上就能看出有点时代特色,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记忆犹新。
这可是当年国家批准的第一家夜总会。
和上级及兄弟单位同事一起考查珠海电力工程在海上合影。
在珠海街头留影,深圳、珠海,我更喜欢珠海。
和兄弟单位同事在深圳沙头角口岸留影,出了这关口就是香港。
在珠海江面轮船上留影,对面是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