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的磨难(32)远走他乡

(2009-02-28 14:55:11)
标签:

青春的磨难

度日如年

岁月年华

彭世直

分类: 蹉跎岁月

78年下半年,黄陂县知青办正式批准了我的转点申请,并通知我一个月内到孝感地区知青办转关系,再到孝感杨店茶场报到。那个知青点是孝感地区党群战线知青点,几十个知青中,干部子弟居多。其实我早有心里准备,不管在黄陂农村干了多少年,我在他们中的知青资格有多老,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离开黄陂那天,一早起来就爬到村子对面的山顶上,我要再看看自己生活了十二年之久的这片土地,它让我和我的家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磨难,这是块让我辛酸的土地。我跑到山南边的半山坡上,要在从未见过面的奶奶坟前给她老人家磕个头,今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来看她老人家了。听父亲说,爷爷在河南周档畈开银匠铺,客死他乡,就安葬在了那里。爷爷、奶奶解放前就先后早逝离开人间,我们孙子辈的也是从父母亲的描述中才知道他们的体貌特征的。

这时的母亲还受聘于孝感地区京剧团当老师,弟弟考在考感地区文工团当演员,我一走,就只有父亲一个人在黄陂忙着办母亲和弟弟迁回北京的一些手续了。麻烦的是弟弟,按当时的政策,弟弟工作了就不能随母亲一同回北京了。还是父亲有胆识,让弟弟辞去工作,把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再迁回到黄陂农村,这样就不违反政策回北京了,但这也是有风险的,万一迁回农村,弟弟回不去北京怎么办?他因太小下放到黄陂,没有知青身份,再跳出去就难了,原考上的考感地区文工团不可能再要他了,好在王家河公社管政工的一名干部对我们家很同情,也帮了父亲很多忙,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中。

母亲和弟弟就要先期离开我们了。我知道,父亲的单位也正在着手办理着他回北京的事宜,最终就只有我一个人在湖北农村了,还不知何年、何月招工指标能轮到我,还不知我最后飘落到哪里。

马不停蹄就赶到了孝感,住到了母亲在剧团的宿舍里。第二天就到地区知青办递交档案关系,并随母亲一同拜访了红的父亲。红是我母亲在孝感地区京剧团里最喜欢,也是最得意的学生,正是通过红的介绍才使我们全家认识了她的父亲,一个心直口快,好打抱不平,有正义感的男人,一个非常善良而又乐于助人的好人。也就是从那天起,万叔,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令我终生难忘,也是我最尊敬的长者之一。当然,还有万婶,红的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长辈,在我们落难之时都能不顾一切的帮助我们,他们无私的举动令我们全家感动。

第三天,万叔就开着吉普车送我到位于孝感杨店的知青点,好在杨店离孝感只有几十公里,没多大功夫就到了那里。杨店也属于丘陵地带,土质与我在黄陂老家的相似,可黄红的坡地上,没有那么多石头,漫山遍野全是错落有致一垄垄的茶树,茶场知青点就设在离主公路不远的山上,四周围全是绿绿的茶园,这个时候又正是采摘秋茶的季节,风吹进车厢里的气息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清香。她给我的第一印像就是全新的感觉,我将面临着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成天要和比我小的弟弟、妹妹生活在一起,我就要努力做出表率,才会有大哥哥的样子,也才会让弟弟、妹妹们信服。正想着,车已经进了知青点大院。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知青点的胡领队,大家都叫他胡队长,后来才知道他是县物资局的干部,地区轮换派他做这儿的领队,管理知青点的工作。知青组长是王亚利,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后来没三个月就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军人,也是后来才知道,他爸爸是县公安局局长。也就是这个王亚利,我的好兄弟,日后成了我们两家三代人二十多年的好朋友。

万叔开车回县委大院了,胡队长和亚利给我一一介绍了这里的每一位知青,法院院长的女儿,检查院长的儿子,好家伙,公检法都到齐了,还有县长的儿子刚刚参军,亚利也是刚刚接手他的知青组长工作,当然还有地区的干部子弟,还有最普通机关职工的子女。这可是个特殊的团体,按当地的说法,土皇帝的子女都聚到了一块,他们个个都不是好惹的。

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我在黄陂强多了,干净明亮的宿舍,不错的伙食,还有这些可爱的弟弟、妹妹,每天将茶篓挂着胸前,穿梭在茶垄中,在愉悦的歌声和推心置腹的攀谈中度过,当然会忘记一切烦恼,日子也觉得过的飞快。

回想起在黄陂,一年中有大半年是打赤脚在乡间里跑,脚底下早已就磨出的厚厚的膙子,可以在干枯的麦茬地里,在山上的有棱角的碎石上飞跑,那是因生活贫困逼出来的,这种日子不再会有了。在这里不需要你再去打什么赤脚,要的只是和大家一块到茶园干活,有熟练的采摘法当然好,可这里并没有任务和指标,只要参与就是锻炼,这和黄陂的生活是本质上的不同了。通过几天的采摘实现,我的采摘技巧大大提高,从刚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双手采摘自如,效率提高了不少,采摘的质量也非常的好了。

这里的生活用水和黄陂是一样的,就是在知青点不远的水塘里取水吃用,好在这里除了知青点的人,没有人在这里用水,比黄陂老家的水质总体还是强的。不会有这边刷马桶,那边洗米、洗菜的难看场面,也感觉洁净了许多。

下放都满十二个年头了,从来就没睡过懒觉,在生产队出工前总要做点什么。到这来就帮助挑点水吧。经过几天的观察,厨房大约一天需要一池子的水,差不多要装近40担水,厨房用水都是知青们轮流帮助厨房挑点,说实在的,这些弟弟、妹妹也确实挑不了那么多,这是需要通过长期锻炼才能练出来的,不是每个知青都能挑一百多斤的担子走上几十里山路的。

第一天早上试挑就让厨房的大师傅着实一惊,等他们起床来,水池已经让我挑满,厨房的地上早已让我擦的干干净净,记得挑满这一池水我用了近一个小时,足足挑了38担水,这让后起床的知青们惊叹不已。胡队长到底是过来人,别人都怕累着我,只有胡队长说,这对于小彭来说是小菜一碟,他没问题。看来胡队长对我是有研究了。

胡队长说的没错,我在农村磨砺了这么多年,这点苦又算的了什么哪。我就要把这一天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我就要给这些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一定要做个生活的强者。

待续-青春的磨难(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二月的紫芸英
后一篇:惊蛰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