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世直
彭世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156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厂甸庙会的随想

(2007-02-21 06:31:03)
分类: 原创散文
厂甸庙会的随想厂甸庙会的随想厂甸庙会的随想 厂甸庙会的随想厂甸庙会的随想厂甸庙会的随想
 
      厂甸庙会是我儿时过年最想去的地方,那里有我太多的回忆。
    摇着风车,嘴里吃着冰糖葫芦,连蹦带跳的一去就不知道回,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庙会的秧歌、高跷、摔跤、舞狮,杂耍,捏泥人那么痴迷。
    胡同里长大的,又住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胡同的豆腐巷里边,穿胡同是我的绝活,一溜烟似的就直穿大栅栏东西街,右拐杨威胡同,左拐杨梅竹斜街,直插琉璃厂东街,就到了南新华街的厂甸庙会了,这左拐右插的,连跑带颠的,也就十分钟的功夫。
    庙会对我儿时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喜欢舞枪弄棒,喜欢摔跤,喜欢运动,这都跟痴迷庙会的杂耍有关,从初一到十五,没有哪天不去的,一去就是一天,天桥的把式耍风杆、摔跤是我看不够的,后来竟发展到,没了庙会,就奔天桥摔跤场,死活就要练摔跤,没别的,就是喜欢。
    那个时候,别人一说你是在天桥练摔跤的,胡同里不管是老的、少的,还真敬你三分,人不大,还真有点大侠风范哦。
    记得我们家当时租住的别人的私房,顶棚跨了一大块,多次代信让房东找人修,房东就是不来,当时不太懂事的我,一气之下,邀上院子里和胡同里的几个小兄弟、小姐妹,拿上棍棍棒棒就到米市大街找房东讲理去。没想到,这一闹,问题真还解决了。院子里的大爷、大妈直佩服我的胆量,可那年我还不到十岁,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幼稚的可笑。
    儿时的我,喜欢折腾在胡同里也是出了名的,不然别人怎么给我起个绰号叫小猫哪,天不怕、地不怕的我,那时也真够淘气的。
    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琉璃厂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是舞文弄墨的画家、书法家云集的地方,这里有享誉世界的荣宝斋等文化老字号。
    儿时的我,喜欢逛荣宝斋,就喜欢那一件件出自大师级手笔的佳作,看的那么过瘾。过了年,没庙会了,我也会常往这里跑,没别的,就是喜欢那里的古董。
    这可能多少有我父亲一点遗传基因,他特别喜欢古字画,家中当时收藏的众多字画中,要数清代慈禧太后的一套御笔扇画及近代齐白石大师的喇叭花画算是家中的珍品了,只可惜文革期间都被抄丢了。
    旧时北京厂甸庙会对我产生的影响至今也忘不了,那段庙会文化,也可以说是我对旧北京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了。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庙会又风风火火的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虽说人情世故的演变,浓浓的庙会味道也少了不少,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还是将人们带到了较浓厚的年味中。人们喜欢热闹的过年气氛,人们喜欢祥和的春节。走走、逛逛庙会,也给喜庆的春节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元代政府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
    庙会或称庙市,始称“社祭”,原于宗教活动。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云集,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
    一般的庙会大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厂甸庙会的庙宇有三座,即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这三座庙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庙现为宣武区文化馆,吕祖祠在厂甸七号,土地祠已拆,原地现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由于这三座庙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群和商贩摊位连在了一起,所以称为厂甸庙会。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
    了解一点厂甸庙会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下庙会的民俗的历史,也是很有趣的。我喜欢厂甸庙会,不管是儿时的,还是现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琼岛有感
后一篇:我似一叶小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